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佛山18人“旁观者效应”(组图)

※发布时间:2020-12-15 18:53: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英国女子西蒙在Facebook上宣布,引来1082人留言,但无一人相救,成为网络旁观者效应经典案例。

  · 佛山小悦悦被撞VS成都公交车焚烧,袖手旁观与奋起营救的截然不同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冷漠”、“”

  · 情况模棱两可、害怕出洋相、责任分散是见死不救的重要原因,采取重点突破等措施将“冷血动物”变成“活雷锋”

  小悦悦被汽车多次碾压,18人视而不见,令全社会哗然。人们纷纷在上这些见死不救者,有人甚至得出结论:病态的社会没救了!然而,这18个人并非大奸大恶,平常生活中也不一定是无情无义之辈,而跟你我一样,是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已。广佛五金城视频记录的一切,其实是为社会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增添了又一案例。

  回顾历史,英美等国也多次发生类似见死不救的事情。社会也许不够健康和完美,但要说这是国人的劣根性,,冷漠,缺失,制度缺陷……未免,极端,而且也无法对症下药这些问题,一百年都不一定能解决。人性的弱点,才是这类悲剧的根源。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科学研究早已解开了见死不救之谜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表现。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瞬间就能让冷漠的看客变成勇敢的英雄。

  小悦悦事件并非特例。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全国犯罪调查》,65%的侵害事件中有旁观者的存在,其中最多的是(68%),然后是抢劫(49%)和(28%)。在者的眼中,旁观者“不帮忙也不”的占48%,“帮忙”的占37%,“”的占10%,“既帮忙又”的占3%。

  1964年3月13日清晨,美国纽约。28岁女子吉娣·格罗维斯下班回家,在上遭到一个连环犯持刀袭击。袭击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其间格罗维斯尖声,大呼救命,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于是逃离现场。10分钟后折返再次,并实施了,最后把她捅死。据报道,周围一共有38人目睹了凶案,但却没有人去救,也没有人报警。该事件引起高度关注,震动了美国社会。后来的考证发现,见死不救者并没有38个人那么多,而且他们很多没看到凶案,以为她在跟男友吵架。此外,还有不止一人确实报了警。

  2008年7月16日,美国特洛克市。男子塞尔吉奥在一条马旁边有条不紊地将两岁的亲生儿子活活踩死,称儿子“中了邪”,要“把赶出来”。站在旁边围观的,有此人的家人、朋友以及一些人,其中包括一名队长。没有人上去救孩子,只有几个人试图去找石头、木板,只有队长的未婚妻打电话报警。有旁观者称,害怕塞尔吉奥身上可能揣着枪。警方与心理学家在事后解释,普通人不去跟佬搏斗无可厚非,看到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害怕都是正常反应。

  2010年4月18日,美国纽约。31岁的危地马拉移民塔利-亚克斯见到一名女子遇袭便上前救援,结果被歹徒数刀,倒卧在行上奄奄一息直到。视频显示,二十多名人经过他的身边都没有施以援手。事件再次引发全美对“纽约客”的,但纽约玛丽芒曼哈顿学院心理学副教授谢丽尔·帕拉迪丝博士反复观看后认为,人不一定知道亚克斯被捅伤,可能错误地认为他喝醉了酒,或者是躺在边睡觉在纽约,无家可归的露宿者比比皆是。

  2010年圣诞节,英国布赖顿市。42岁的女子西蒙在Facebook上发布遗言:“吃了所有的药,很快就要死了,各位再见。”她的1082名线上好友发表留言评论,例如一名好友写道:“她,她嗑药过头是家常便饭。”但没有人报警或报急救,更没有人去看她,包括一些住在她附近的朋友。次日,她的遗体被警方发现。这个案例反映了人们对的一个,以为说要的人只是说说而已。

  旁观者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们见到处于危难中的者后,不提供任何帮助,尤其是还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心理学家发现,在场旁观者的人数越多,每个人出手相救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每个旁观者注意到事件的可能性越低,把事件当回事的可能性也越低,就越不会感到有义务采取行动。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格罗维斯事件促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博·拉塔内对旁观者现象进行研究。他们在12年内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模拟了危急事件的发生后,人们看到会有啥反应,结果是高度一致:有其他人在场,就会阻碍人们出手相救。

  在1969年的另一个实验中,房间里一位妇女突然表现得很难受的样子。如果周围只有旁观者一个人,70%的情况下他或她会过去,或者帮忙找人;如果房间里还有其他人(其实是当托的演员),而且,只有40%的情况下那名旁观者会出手相救。

  然而,2006年的研究发现,不一定旁观者多就袖手旁观,还得看事情有多危急。如果事情没什么,人多了就容易袖手旁观;如果事情非常,则无论人多人少,大家都愿意出手相救。

  新闻分析:摄像头下,18个人一个个经过小悦悦身边,但在繁忙的批发市场,每个人都知道周围有很多档主、工人、顾客以及其他人可能在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因此心里即使相救也会受到阻碍。由于情况对自身而言没有,人们彻底沦为旁观者效应的俘虏。

  首先,在危急事件中,旁观者面对的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情景,影响了其决策。如果他们清楚者很,需要帮忙,就会感到有责任施以援手,否则就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看看别人会不会出手。然而很不幸,其他人此刻也同样在观望,结果人人都得出一个结论:别人都,看来没必要帮呀。

  其次,旁观者对救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很多人以为,危急关头见义勇为的人一定是阳刚十足的人,但研究发现,性格刚毅的人,例如大男子主义者,反而不愿意帮忙,因为他们害怕判断错误出洋相,自己丢不起这个脸。除了出洋相,旁观者还担心自己水平不够,会帮倒忙,被专业人士,甚至给者增加,要承担法律责任。他们认为有那么多人在场,总有人会出手相救吧,特别是医生和等专业人士,他们比自己更有能力,也更有义务帮,自己袖手旁观也不用背负多大的责任。

  例如,当你在公共泳池游泳时,忽然看到有个小孩在水中疯了似的打水。你的本能反应是看看周围人的反应如果他们表现得很惊慌,还救人,你就会判断孩子溺水,马上游过去救;如果他们视而不见,甚至谈笑风生,你就会判断孩子是在玩水,过去救岂不是出洋相?

  新闻分析:人们看完视频全程后18个人冷血,但多未见到小悦悦被汽车碾压的过程,很可能不知道躺在地上的她是怎么回事,也许她的哭声已有气无力。面对模棱两可的情景,他们心想,总有人管吧,就走过去了。人之一、带着女儿走过小悦悦身边的林女士后来说:“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这正是旁观者典型的观望态度。几个过的男人有气有力,但害怕帮忙会出洋相,最后救人的反而是弱势阿婆陈贤妹。

  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例如,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新闻分析:对比18个人见死不救,过往的新闻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案例也不少见,例如在成都公交车大火中,不少司机、人冒着公交车可能爆炸的奋起营救。佛山的那一批人恰好全是冷血动物,成都的那一批人恰好全是活雷锋?这些旁观者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没什么关系,恐怕不会如此巧合。反而是这样的可能性更大:载满人的公交车在燃烧,情况明确无误,而且后来者看到有人在营救,于是纷纷加入旁观者效应被突破了一点之后,瞬间。来源广州日报)我来说两句东哥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