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文章内容

中国式家庭悲剧:与施虐者其实是一个人

※发布时间:2017-11-2 17:21: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沈阳心理研究所做的一个:让6名青少年犯罪者回忆他们各自的童年。

  前两天有篇文章,北大副教授徐凯文曾提过国外的一项调查:有过经历的人,他们会不会自己的孩子?

  调查显示,有过经历的人,其中1/3的人会自己的孩子,1/3的人停止,还有1/3的人一定会继续待。

  其中,无助感和孤独感跟死亡的体验很像,是我们最不愿意体验的两种感觉。而恰恰可以让我们体验到这两种感觉。

  对孩子来说,重要客体有比没有好,这意味着,哪怕是坏父母,有倾向的父母,也比被父母抛弃好。

  讨打的方式是,不断地制造麻烦,明明知道制造麻烦后,父母会如何对待他,他依旧如此。其实,他内心很希望,自己犯了一次大错,然后父母不再那样对待他。

  男主角威尔的童年非常糟糕,他是一个孤儿,被遗弃后寄养到许多人的家庭里。被寄养到第三个家庭里时,养父喝醉酒后会家里人。

  当他去找心理医生做咨询时,他会对每个心理医生进行挑衅,故意激怒别人,让自己再一次体验熟悉的待的感觉。

  最后,很多心理医生都纷纷离开了他。在这过程中,似乎他很轻松地应对咨询师们,那种待的感觉又回来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是,当威尔看到幼儿园时他的那个人。20多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将他了一顿,就像当年他的养父他一样。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书籍《逃避》有一句话,给这种行为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别人,是因为我们想自己,朋友。”

  被对待的时候,我们是一个者,特别无力,无助,孤独,希望通过别人的方式将这种感觉传递出去,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很多人在外面受了一些压力,回到家里,亲人。这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感到的是一种的体验,所以,他要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别人。

  这种的方式在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但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了的罪犯,但有些人却没有犯罪的道呢。

  犯错后,我父亲经常不让我吃饭,跪在板凳上,思过,一跪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并且,他会用言语我,垃圾,废物,杀千刀的,甚至我。

  那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跟朋友出去溜达,溜达的目的是不断挑衅别人。看到不良少年,故意瞪他一眼,如果对方瞪回来,就开始打架。

  我觉得自己有力量了,希望能以暴制暴。那时我们两人瞪着对方,俨然是一对怒气冲冲的父子。然而我期待的一幕没有发生,那一刻父亲并没有揍我。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力量了,当我发现自己有力量的时候,我不再恐惧,我不再担心随时有一种发生在我身上。

  我开始慢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他高兴或者不高兴,而是考虑到自己怎么样去对待外在的这个世界。

  当我与父亲达成和解,我便不需要用认同他的方式,再用它去对待别人。这个时候才是的阻断吧!

  当我也为人父母,我内心中,一直不愿意用我父亲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但我的第一个孩子总是激发起我的这种情绪。

  他告诉我,他的暑假作业写完了。但实际上,他的作业本根本没有带去爷爷奶奶家,放在了广州。后来,我打电话给他,他也不接。

  可能他觉得自己撒了一个谎,感到了压力,怕没办法交代,所以不接我电话。他暑假回来,我告诉他,“我要惩罚你”。

  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陷入那种循环中,把对他的惩罚变成一种。

  那时,他8岁,现在已经18岁了。除了那次惩罚,再也没有过。很庆幸,我家庭中的方式没有延续到我孩子身上。

  只有我们自己,能打破施虐和的循环,不再因一时的激惹,产生应急性的反应,瞬间做出一些糟糕的事情。

  原生家庭就好像一个藏宝图,里面藏着许多影响我们终身的礼物,当然,也有一些半随原生家庭而来的噩梦,需要我们不断地打破。

  在这里,你能了解到关于原生家庭的,也能学习到探索的“五步曲”方法,更能够帮助自己,在生活小事中,了解到原始家庭留给自己的印记到底是什么。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