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成长心理> 文章内容

7岁的孩子不想上学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破?

※发布时间:2018-11-21 22:47: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咨客:7岁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每天送去上学都是极不情愿。开学两个月后仍然嚷着不想上学,甚至还说不想长大。后来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表现如何,老师说孩子见了老师不打招呼,跟同学也处不好关系。怎么办?

  咨客:是的。由于工作原因,孩子父亲半个月回来一次,母亲虽然在身边却忙于工作,很少,大部分时间交由爷爷奶奶管。

  我:由于孩子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又不常,爷爷奶奶替代了父母教养孩子,俗话说隔代亲,由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养育中宠爱多于。

  咨客:说得太对了!孩子只要有需要,爷爷奶奶就会马上满足。冬天孩子嚷着要吃雪糕,爷爷立即跑到超市买了三个雪糕。为教育孩子的事与老人之间产生很多矛盾和分歧。

  我:幼儿园、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不想上学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适应不良。如果孩子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病患者就是社会阉割不足,以致不能适应社会,从而退行到最原始的母婴关系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父母得重新回到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长,这一阶段最好不要缺位。

  其次要给孩子制造缺失感。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只有未满足,才能激起孩子探寻的,促使孩子用语言表达,当孩子学会用合适的语言与人交流时,这就开始进入社会化。郑伊健和梁咏琪

  再次强化父亲的角色。父亲代表着规则,孩子上学的阶段父亲应更多参与孩子的中,当孩子学会与父亲打交道了,就意味着孩子开始接受社会规则了,也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正常交往了。

  案例分析:拉康的分析流派认为一个人在成长的阶段受到社会充分的阉割,才能正常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而成长的初期母亲制造缺失感,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欲求,当孩子懂得使用语言时就意味着开始接受阉割。随后父亲用社会的规则再次给孩子制造缺失,让孩子渐渐懂得规则,如此才能顺利走进学校接受社会的充分阉割,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成长过程中凡是阉割不良的人,要么成为病患者,要么发展成型人格。所以一味满足孩子需求的溺爱方式危害十分大。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