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成长心理> 文章内容

中国教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下

※发布时间:2017-8-25 9:41: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核心提示】中国教心理学未来必将成为一门显学,这符合“当代教,用生产力落后和阶级原因的解释力都在下降,而对教存在的国际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释力却明显增强”的趋势。

  “”后,教政策得到落实,正常的教活动受到法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活动和教信徒绝对数量增加,兴起了所谓的“教热”。与此同时,与思想解放,使教被当做历史文化现象研究,南北两派“教鸦片论”争鸣出现。在这些有利条件下,中国教心理学研究开始起步阶段。

  在中国教心理学迎来崭新的一页之际,部分学者重新点燃梦想,开始撰写学术论文阐明对中国教心理学的期待。1982年孙昌龄的《教心理学概述》提出,中国教心理学研究“任重道远,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发挥集体力量,才能有所作为”;1983年布朗和尹毅夫介绍了教心理学的发展现状;1986年陈鸣梳理了国外教心理学的两大流派:心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流派;1987年世墐发表学术论文《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心理学》,介绍了教心理学的流派及其现状,并对中国教心理学学科的构建满怀信心。

  1989年沈翼鹏翻译了德·莫·乌格里诺维奇的《教心理学》,1990年陈麟书翻译了玛丽·乔·梅多的《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教》,这两部教心理学的著作兼顾意识形态和,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立足于科学主义,全面介绍了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各家各派的方法、观点和结论,能基本反映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堪称本领域的上乘之作,对中国教心理学研究的开展,颇具意义。

  1989年世瑾的《教心理学》立足教学的基本理论,评述了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教心理思想,介绍了教心理的测量方法;2003年陈昌文的《教与社会心理》运用心理学工具,考察教与社会的关系,评述了教心理学流派中教与个体、教与群体社会的关系问题;2010年陈永胜的《现代教心理学理论流派》立足心理哲学视阈,分析了各教心理流派的思想特征及其不足,并将瓦茨的教心理思想首次引入中国。这三部著作(而非译著)的问世,不乏中国学者对教心理学的独到见解。随着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化,教心理学本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要探索教行为和态度改变的心理因素,仅从经济、、社会等方面去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心理学角度去探讨教现象。

  在此期间,金定元、王锡嘏的《教心理学》(布朗著,1992)、罗跃军的《教心理学简论》(洛文塔尔著,2002)、陈彪的《教心理学导论》(阿盖尔著,2005)等译著相继出版,对中国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教心理学发展态势,仍以翻译、介绍、和推广的理论流派为主,从逻辑上看,呈现出从片面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充分肯定的趋势。在教心理学理论流派引入问题上,学术界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翻译了一批能切实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著作,学者们对教心理研究的视角由探讨“心”,逐步向“非心”(心灵、)深入,对教现象的研究也由“鸦片论”向“文化论”转变。

  中国教心理学未来必将成为一门显学,这符合“当代教,用生产力落后和阶级原因的解释力都在下降,而对教存在的国际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释力却明显增强”的趋势。但是,我们曾经“在学习苏联心理学、欧美心理学上,都有过照搬的不良后果的深刻教训”,一定要总结经验。尽管教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引入已经持续近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中国教心理学本土化问题探讨不够,“中学为体,为用”仍是中国教心理学亟须探讨的问题。只有用心体察了中国教信徒的教情感,才能不失时机、不失原则地对信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贯彻教的政策,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信众接受的宣传教育。

  【核心提示】中国教心理学未来必将成为一门显学,这符合“当代教,用生产力落后和阶级原因的解释力都在下降,而对教存在的国际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释力却明显增强”的趋势。(3)起步(1979年至今):原著和译著的数量均有增多“”后,教政策得到落实,正常的教活动受到法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活动和教信徒绝对数量增加,兴起了所谓的“教热”。与此同时,与思......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