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婚姻情感> 文章内容

马上评|别让“情感导师”行业变成网络黑产

※发布时间:2020-11-28 23:32: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武汉市通报了一家野鸡“情感咨询”机构。警方现场查获了20多本虚假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实际持证员工仅一人;该公司对外的私人定制情感方案,实为通过网络抄袭、而来,有统一模板;“客户”多达数百人。

  近年来,随着大活的发展变化,情感需求以及相应的服务越来越多。但是市场上,也逐渐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据报道,在抖音、淘宝等平台上,检索即可发现,存在大量提供“情感”服务的账号。但是和这种“繁荣”不相称的是,并没有规范的市场。

  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是,以前存在于市场上的,主要是医疗机构内的心理咨询服务,它们在卫健部门监管的范畴。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开办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缺乏明确的上级主管部门,面临着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缺的地方及时补上来。企业也并不是不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但到底属于何种性质,是属于医疗范畴,还是归于其他业务领域,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然后纳入明确的监管。如此,在谁的监管领域内,谁就要负起责任来。

  需要认识到,我们强调监管,并不是基于赋权的意义,而是在强调责任。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情感咨询”,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只不过是一些人借助了新平台,再利用监管的滞后性,钻了市场的而已。

  武汉市某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杨杰便直言,“这类机构在这两三年里呈井喷式出现,模式基本为:推广引流、客服、销售、咨询师、售后;许多是没有心理咨询师证、婚姻家庭咨询师证的。”无证提供咨询就和无证驾驶一样,天然具备风险。

  现在,从心理咨询衍化出的“情感服务”,既然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广泛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应该职业化、规范化,纳入健全的管理。而不是让这些“情感导师”异化为网络黑产。

  或许,有关部门也可以打造一个心理(情感)咨询服务企业白名单平台。当用户遇到不辨的咨询机构时,可以便捷、及时、准确地查询验证,从而避免耗费大量的精力,也避免投入不必要的钱财。

  另外,鉴于有些机构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也就不能简单地归为行业治理,而应将其看做是网络诈骗的一部分。说来说去,虚假的“情感导师”只不过是用来诈骗的一个名头罢了,随时可以戴上,也随时可以换一身行头用相似套继续诈骗。

  因此,从网络诈骗的角度看,就更加需要机关积极介入、主动打击,共同守护安全的网络空间。不怕骗子套多,就怕骗子无人管。只有明确了管理他们的部门、明确了责任人,才算迈出了治理的第一步。梦见参加别人的婚礼

  

关键词:情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