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咨询> 文章内容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IPA成长之 ---和曾奇峰老师的对话稿

※发布时间:2017-6-22 20:31: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奇峰老师好,非常开心可以和您进行这样一个对话,对我来说这样的机会非常的宝贵,作为晚辈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真的非常荣幸。虽然和您已经非常的熟悉,但还会有些激动。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

  余晔:回到五六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有朝一日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国内最顶尖的分析前辈有这样一个对线年吧,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考证刚刚开始抬头,还没有这几年呈现井喷式的状态。但那个时候确实慢慢的有一些心理学的爱好者,年轻的父母或者或者带着困扰的一些同行开始有了这样一个意识。

  我那时是参加华师大的国家二级咨询师的培训,因为有高校的背景,所以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很系统和规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周末的两个全天然后持续了有一年多,晚上还经常有面询的实操,我记得一年多没有缺过一次的课。可以说常的投入的,因为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真是满腔的热血,所以那一段学习和考证的时间常开心的。而且我们的老师配置也非常奢侈,比如教授我们危机干预的音老师,异常心理学的孟潮老师,现在有时候和他们聚在一起,谈起来还常的亲切。那时都是大课的形式,课间就一点点时间,因为老师都挺容易亲近的,基本上不厌其烦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会被同学们围的水泄不通的。还记得我们那是还分小组,大家抽空还会聚在一起复习,借机吃吃饭,喝喝咖啡。

  后来考出来之后,真的走到全职的同学好像也不多。当然也有马上付诸行动的同学,持证之后就去搞了自己的工作室,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和后来互联网对整个行业的巨大影响,留下来的并不多。不得不说,这个行业想下来还是有些不易的,特别我们很多咨询师并不具备经营管理的才能,或者说这个行业本身还是一个助人的特质,与商业总是有那么一些距离。这么几年看下来,也慢慢认清了。

  余晔: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机遇我觉得是中德班。我是第六期中德的,分析组,这个是最难进入的。因为近20年的行业优良口碑,大家都要进所以就特别的难。收到通知书的那天,真的是感觉又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了。我记得2014年那时候微信刚刚开始流行,拿到通知书的同学都在微信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我记得我的第一反应是给您去电话。

  大家都认可中德班的培训,老师和我们中方的老师真的是兢兢业业,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远离家乡,受到的干扰就少,所以学习也更加容易投入。就像您说的,在中德班除了接受系统的培训之外,还可以认识一批老师和同学。因为在上海的关系,我还经常会在一些课上见到我们精总的海音,剑崟或者徐勇老师,真的是特别亲切。每年也会找机会去武汉看看您,或者我们琪嘉和小龙老师。给你们问个好,请个安,吃个饭。虽然见面机会不多,但是我真的非常的开心。因为一走来你们的支持非常的重要,肯定超过你们的想象。

  余晔:还是不说啦,有点居高临下了。因为自己的一个专业背景吧,所以走到IPA的候选人这一步还是不容易的。IPA就是国际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的缩写,是有弗洛伊德创办的。现在我们国内还只有四位认证的IPA分析师,第二批的候选人明年应该会出来了。我们算是第三批。

  我只有唯一的优势,那就是对分析的热爱。我记得前一段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大概的意识就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就不会感觉辛苦。我真的常的认可。就像您说的,把工作和游戏隔离开来是成年世界的防御。

  做好咨询师,就是一个身份的确立和固定。如果有很多身份搅在一起,会迷茫会冲突,而且力不从心,也会把这份不确定性带给你的来访者。我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还有就是阅读,不同的流派都接触,接触多些,知识面开阔了对临床肯定有好处,而且看问题就不会那么片面。而且除了专业的培训之外,有那么一段安静下来看些专业书籍的时间。几百页的书就有那些经过一百多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的精华,错过难免可惜。外语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看原版的书籍,当然现在国内翻译过来的作品质量也是越来越高了。他们走在我们前面一些年,那里有很多好书,好的经验,非常好的老师。比如经常被邀请来讲课浩威老师。当然还有几位非常资深的治疗师,他们默默无闻的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是平时常安静的一个状态。

  看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我认为得看是否有自己的专业的词典,然后就是有没有开设专业相关发展史的一门课。了解了这两方面,我们才会知道比如中间学派是如何从两个女人的战争的硝烟中间慢慢发展出来的,科胡特为什么会认为、力比多这些在经典里面的一级词汇只是不被共情性回应之后的产物。Kernberg对于自恋病人的工作和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方式为什么会有差异。

  一位大师为什么会穷其一生创造这样的理论体系,和他自己本身的成长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的核心概念,和他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就非常有关,他从小就被母亲视为最为珍爱和引以为豪的长子,还有就是和父亲的一个竞争。但是比昂的成长又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后代,童年从印度回到英国,但当时英国的贵族已经成了资产阶级,而且他一直在印度的东方文化和的冲突中。但是受到东方影响时间太短,又不如荣格。很有趣的是比昂也有向东方文化认同的地方,比如要攒钱给后代,这在主流文化是比较难想象的。比昂的上一直没有归宿,一辈子都在追寻自己的一个身份,创造了网格图后来又摈弃了,到后来提出的容器和容纳物的概念,都是相关的。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要谦虚。我一直记得您当年和我说的一句话,当一个咨询师怀着谦虚和谨慎的对待来访者时,他就会爱惜来访者,不会。还是需要回到体验,需要把自己的无所不能和夸大的部分整合好了再来。要不然真的会成为咨询师杀手,当然我不否定咨询刚刚开始也可以让自己在理想化的待一段时间,等来访者慢慢成熟了,你再挪开,去理想化的过程本身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的。这个例子和做父母是一样的。

  记得中德班的时候我们老师曾经说过,不要因为来访者爱上你而沾沾自喜,那张咨询椅子坐一块石头,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除了咨询费用之外,不要获取来访者的任何东西,特别是不要来访者的自恋。

  余晔:作为IPA的候选人,我接下来要接受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个是理论的学习,然后是体验的部分,以及同样高频率的咨询和随后的督导。IPA的要求是必须积累足够的体验小时才可以接待病人。这个过程估计是会持续五年吧。我现在还是比较难想象,一周五次在躺椅上和分析师工作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IPA还是面询和体验的形式,所以给我们培训的外国老师来中国要工作生活好几年,等于说这个年纪了还要把家都搬来国内的,这份付出令人钦佩。

  这确实是一件要耗费很多和时间的事情,下了决心,还要乐在其中。十年二十年之后,我还是希望做好咨询,比现在更加有经验,认认真真的可以帮到一些人,自己也有一个成长。

  余晔:大多数要做专业咨询师的同行,都会努力的做三件事情。第一就是体验,一个比较常见的趋势就是大家都喜欢找最厉害的体验师,但是一线的老师就那么几位,根本没有时间在临床和科研之外再去分配。案例督导也是如此,所以大家慢慢要转变一个心态,比如没有必要都去三甲医院治疗普通的流感。第三个当然还有专业的培训。国内的培训比如像上海卫生中心承办的中德班,还有武汉心理医院的中美班,以及安定医院的中挪班在业界都是有良好的口碑的,现在国内一线的老师都是体系内的教员,当然进去不容易。中德二十年回顾的时候,海音老师就谈到,中德班最成功的就是两个字“稳定”,我常认同的。也可以从象征层面理解为稳定的治疗师或者父母,无论孩子怎样的晃,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既深情又很。

  VR、AR的发展以每年几何倍的速度增长。好多同行看好它的同时,就会有一些人有顾虑,在这样的冲突之下,向前推进也是个大势所趋的事情。就像工业、信息技术一样都是历史的潮流,不会因为个人的可以的。

  但是归根结底心理咨询还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两颗灵魂最深层次的接触和沟通。这个是本质。网络会带来方便和效率,但心理咨询的核心还是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按照客体关系的说法,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原始家庭中经过这么多年和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希望在一朝一夕就有改变不现实,没准是“移情性好转”。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咨询师还是要沉的下去,慢慢的学习,逐步的成长,自己的改变和成长也会给来访者带来变化。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