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知识> 文章内容

五分钟心理学:过度效应教你如何学会!

※发布时间:2018-6-6 23:31: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没有钱赚纯粹是为了好玩的事情,一旦成为赚钱工具,那兴趣度就会急速下降,有种完成任务的感觉。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会慢慢发生变化,从兴致高昂到敷衍了事,曾经非常喜欢的体育竞赛,绘画书法,甚至是电脑游戏,如果成为了专业,就莫名有种沉重的负担感,越到后面越想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内在动机是发自你内心想做,比如说你喜欢这个事情,觉得它有价值,做这件事会让你体会到成就感等,而外在动机是外在条件对你的影响比如说做得好有励,会被人夸赞等等。

  这两种动机无所谓谁更高贵,但却会相互影响,而像前面提到的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过度效应”。

  字面解释定义大家可能不理解,柠檬举个例子,就比如你有每天看书的好习惯,你原来想看书就看书,想做别的就做别的,并没有什么负担,而且会很享受看书时的状态。

  但是如果在你每天看完书之后我给你一百块钱,你的观念可能会发生转变,时间长了你会开始觉得,你之所以看书是为了获取那100块钱报酬,不是因为看书本身给你带来愉悦感。

  甚至有时候你为了获取那一百块钱,明明不想看书却着自己去看,看书好像变成了一个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一样。

  明明最开始看书是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外部对这件事给予高度的赞赏或者是给予过度的报酬,你最终就会认为自己的动机不是因为喜欢这件事,而是因为这件事能够带来报酬才做,没有报酬就不做。

  第一,等物质性的报酬会更容易激发,相反的,像称赞夸等心理方面的励报酬,基本不会引发过激效应。

  第二,不在乎事情做的好不好,只要完成了就能获得报酬,这种情况也常容易导致过激效应的产生的。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你发现自己不管做的好不好,工资都一样,那你努力的动力肯定会受到打击。

  所以不光要看是否完成,还要看完成的质量如何,尤其是前后的差异,比如孩子原本作业完成的就很好,后面保持,那是一个常态,你这时如果干预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