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床心理> 文章内容

周励志:从心理师看心理治疗

※发布时间:2017-10-19 15:26: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古典的分析学派讲究分析师应当是一个「空白屏幕」,要保持情感的中立,要谨守治疗的界线,要经年累月,要让自己「参与」被分析者人生中的每一幕,才能够让被分析者「长大」。好像做为一个「大人」的治疗师从的眼光,要求在情感、心理上还是个「小孩」的來訪者依照大人的步伐迈进。

  在心理治疗界早已成为显学之一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则像是由来访者「小孩」般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与所遭逢的种种问题,纯真、没有太多的规矩,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治疗」。这个学派的治疗,主要的目标在促进以成长为基础的自然演化,这样的发展祇能依来访者的「小孩」步调前进,而不在大人的催促之下跌跌撞撞地仓皇前行。

  在现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无法调适。面对这样的困境,除了坐叹的「不仁」之外,或许增强自己的因应能力才是比较有利的策略。我们的因应能力当然源至于孩童期的学习经验,当我们小时候学会处理各种需求的本事之后,自然可以把那些本事用到长大之后的世界里。很多的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与技法可以说都是在这样的预设、前题之下发展出来的。温尼考特也是如此。

  温尼考特先是一位小儿科医师再成为一位分析师,这样的经历对他的理论发展自然有莫大的影响。比如说,即便是成年人,面对医疗人员时也难免会有些不自在、不安、与焦虑;更何况是幼嫩的孩童,面对一个不怎么温暖的,没有太多熟悉的气息,却要接受陌生人不怎么舒适的操弄,要感到自在、舒服实在不容易。每一位成功的小儿科医师一定有一套自己的「把戏」,用来化解小病人们对接受协助的与不适。这套把戏要有效,当然要从孩童的角度出发,绝对不可能先考虑到大人的便利。温尼考特的做法就是如此。

  至少对笔者而言,心理治疗如同爵士乐一样,精彩之处就在于即兴演出,祇要基调不变,爱怎么变化,爱怎么唱,爱怎么切割音,都操诸于演出者的本事。对于温尼考特来说,祇要能够提供一个够好(good enough)的护持(holding),涵容(containing)得了当事人的情绪、问题,就连压舌板与涂鸦游戏就是最好的工具与治疗技巧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免要面临必须放弃旧有的舒适感或舍去投注太多情感在其中的对象的状况,否则那些就会变成阻碍成长的包袱。在这种取舍之间,我们最深层的情感便自然涌现而出。温尼可特的过渡期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就是在描述这些我们成长经验里令人动心、动容的片刻。其实,治疗可以是很温馨、很温暖、很催泪、很有人性的!

  所有的治疗最具决定性的关键,其实是在于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所共同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的质量,太过疏远的关系令人不愿投入,太过亲近的关系则无法助人成长,温尼考特的理论与技法是我们泅泳于人生大海中很有用的一个过渡期客体。

  我在为本教育有心理课程的培训,化导向课程,需要的可以联系微信:weiben10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关键词:心理师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