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床心理> 文章内容

阳志平:创造与热情——写在第三届开智大会之前

※发布时间:2017-8-13 16:30:0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第三届开智大会门票销售火爆,不到 12 小时即全部售罄。现提前 9 月 10 日上午开智沙龙活动报名。本次开智沙龙,阳志平老师将会答谢远道而来参加开智大会的朋友;同时,因当天是阳志平老师的生日,他也准备了精彩,敬请期待。

  从来没想过,我这样反社交的人会担任策展人,操盘一个大会快三年了。从来没在公开场合提过开智大会。在这里,借同事采访之际,整理一下我办开智大会的初心,聊聊我为什么要办一个这样的大会,召集那些从不追逐名利的、内在动机驱动的者。低调的开智大会,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Part1.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Q1. 今年是第三届开智大会了,阳老师您举办开智大会的初衷是什么?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大会,我是一个反社交的人,熟悉我的师友都知道,我从来不去拜访什么人,都是对方来找我。参加大会的人越多,那么你的收益越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担任策展人,举办一个大会三年。

  在举办首届开智大会时,我并不清楚开智大会意义何在。当初举办时,还碰到经济上的困难。约好的赞助商放我鸽子,我正想顺其自然地放弃。不想,陈虎平老师力挺,二话不说,第一时间捐赠几千元,劝我发动开智社群众筹。短短十五分钟内,收到开智社群众筹两万元。不少老师还在感叹,为什么不给自己参与众筹的机会呢?

  回头看,促成首届开智大会的有两位关键人物。第一位是首先提议的安替老师。2014 年 10 月开智书友会成立,聚集两百博士;2015 年 1 月开智青年群成立,聚集三百青年。安替老师当时在开智青年群中调侃,年轻男女穿着正装去参加舞会是最美妙的事情。三百荷尔蒙冲动期间的高知青年越聊越来劲,最终决定筹办一个线下大会——虽然三年后依然没舞会。第二位是陈虎平老师,在我想放弃举办时,他的一句话了我:别去想什么意义不意义,将这么多好学上进的年轻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意义。

  第一届开智大会成功举办后,我突然明白了,开智大会是一个异类的年度盛会。你喜欢追逐内在动机,常常思考人之为人的那些谜题,如爱与智慧,如美与好奇,然而,你总得不到周边人的理解。直到有一天,你来到了开智,元科学、高阶模型、同侪信任与最小行动,无数可能的开始浮现,前从未如此清晰。

  每个年轻人在成为自己的上,都走过弯,24 岁到 36 岁这段时间,错过的总是多过得到的;遗憾总是大于收获。绝大多数人放弃了,最终成为名利驱动的动物。总有少数人,走到底,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如果由这些年龄在35岁以上的异类来给年轻小伙伴,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我想,多多少少,有所。

  正因为我是一位异类,我理解那些年轻人走过的弯;也正是多年来,我离名利躲得远远的,反而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内在动机驱动的「中年」小伙伴。 如此一来,从首届开智大会,就形成了她的独特格调与强大气场:

  第一,保持纯粹。开智大会没有任何赞助商。 不是不想拉赞助,而是当时拉赞助失败了,最后变成社群众筹。阴差阳错,从此不需要讨好任何赞助商,根据自己的品味来做。一些技术大会,由于迁就赞助商,不得不安排一些无聊的,送票都没人去。开智大会虽然收取门票,但每年售票都是秒光。

  第二,创造模因。开智大会成了新型模因的产卵场。每一届开智大会上,都会涌现出精彩模因,如第一届;第二届都是精彩模因。由于没有做任何线上直播,纯粹线验,提高了模因保真度,最终影响了不少小伙伴的行为。

  第三,远离名利。如果有讲者怀揣商业目的,我一定不买账。异类遇见异类,这是开智大会的意义,每一年,给这类内在动机的人提供一个相聚的机会。每一年,天南海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内在动机驱动与作品。在每年大会上,可以看到这些内在动机的讲者,如何走自己的。有的老师走得特别顺;有的老师走得没那么顺。当下是否拥有意义上的成功并非我在意的。我更在意的是者是一位有趣的人。

  再说一下开智大会的主题选择。我是一个懒鬼,推崇批量解决问题,因此在筹备第一届开智大会时就想好了未来。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将人类美好品质总结为六大美德和 24 种人格优势。每一年,我会根据当下时代主题,从人类美德中挑选两大美德,相辅相成,形成张力。人类美德不同维度,交错在一起,这种矛盾,比单向度的人更有意思。比如首届开智大会主题是「爱与智慧」,其中「爱」隶属于类优势;「智慧」隶属于智慧类美德。第二届开智大会主题是「美与好奇」,其中「美」隶属于卓越类美德;「好奇」隶属于智慧类美德。

  创造:隶属于智慧类美德,缺失该人格优势,导致「从众」;该人格优势是「平庸」;该优势过度导致「怪癖」;

  热情:隶属气类美德,缺失该人格优势,导致「克制(禁欲)」;该人格优势是「死板」;该优势过度导致「多动、过度活跃」。

  我喜欢「创造与热情」,认为它是我的生命写照。未来我也会以「Creativity and Zest」为题,拟作开智主题曲。这两个词凸显了开智社群的创造者气质:一方面需要用作品说话;另一方面能够大时间周期。

  三分钟热度容易,但大时间周期不简单。拿今年的者举例,一米九的大帅哥,他的生活与众不同。多数人创业奔着融资、上市去,工作与家庭失衡。但他在 2012 年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五年,安静地呆在深圳郊区,陪着可爱的女儿,与家人安静地生活。团队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不融资不吹牛,不知不觉以品味赢得了几百万用户。

  再拿举例,我在微博上开玩笑说他是一位鸡血娃,虎平特别不像中年人,他甚至比 20 多岁的小朋友更热情。他的生活单纯有力,迄今翻译、创作 10 余本书,十年下来,平均一年一本。

  开智大会者普遍拥有一种跨学科的气质。意老师读书时念的是飞机管制,但如今是一位有意思的设计师。他从事过5年的算法研究和软件工程,后转行从事 6 年的用户体验设计与管理,之后再次转行以产品创新进行创业。

  我与意老师结识在开智书友会。在书友会里,他分享了大量读过的英文书,当时就觉得蛮有品位。之后在深圳开智沙龙,就做了精彩分享。此外,意老师还是《深泽直人》简体中文版的。

  与虎平老师是通过微博认识的。虎平如果推崇一个人,他会推崇得特别绝对。当时他密集读完我的博客,不断在微博上引用我的文章,从而得以认识。认识虎平之后,发现我们品味一致,兴趣重合极大,如都喜欢认知科学、演化论、心灵哲学等等。

  虎平老师是一个内在动机饱满,单纯有力的人。首届开智大会举办,他第一个掏钱支持,《追时间的人》出版,他自掏腰包买来两百本送给值得送的年轻小伙伴。每次与虎平见面时,都发现他在操劳整个中国与整个一代年轻人而非自己利益。他说过一句话我十分,他说攒钱没什么意思,还不如资助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年轻时,能遇到虎平这样的老师,会多么幸运!

  与结识类似虎平。他是一位创办了二十年的集团公司董事长,房地产营销圈的大师。中国多数豪宅营销都由他的团队策划推广。他也是狂热的认知科学与重度阅读者。当他发现买到的认知科学图书上,不断出现我的名字时,他就去读我的博客,然后叫助手联系我。当时以为这人肯定是那类我不太想结识的名利驱动的人。见面之后,才发现雪凇是一位极有趣的人。之后带团队小伙伴回访雪凇团队,惊呆了,在朝阳区一个三层独栋,近两百位设计师,围着成千上万书。第一次见到一位将公司设计为图书馆的小伙伴。

  跟的结识相反,是我跑到台北找到他的。黄扬名老师写了十余年博客,一篇博文提到了他对注意力评估 App 开发的看法。我觉得写得太好了,写了邮件,约了去台北拜访。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两人聊了很久。但发现我他了。我是冲着儿童注意力去找他的,可他那时科研主攻方向是老年人认知老化。因此,当时并没有直接合作。巧合的是第二年,我开始做认知老化,想到这个是扬名老师主攻方向,又跑到台北和扬名老师启动合作,共建实验室,也就是安智的认知与情绪实验室。

  自从 2014 年创办安智集团以来,最幸运的事情是遇到一批非常聪明勤奋善良真诚的小伙伴们。毫不夸张地说,扬名老师是我的贵人。认识扬名老师之后,先是合作开发了两款中老年人脑力评估与脑力训练的 App;接着又是在儿童脑认知科学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上线课程、App 等。当然,我最喜欢扬名老师的童心!扬名老师会特意飞到,就是为了看米菲展览;扬名老师也会为了感谢团队小伙伴,快递一堆好喝的奶茶过来。

  从我与各位老师的结识过程可以看出,内向者社交不二准则是用作品说话,你的作品能够让你和很多人建立君子之交。另一个是,这些老师对技术理解都很深刻,并且用产品来承载思考。传统社会,你的品位只能影响一两个人,但这些老师的作品,可以影响数百万人。对于创造者来说,技术可以成为他的思想品位审美的放大器。

  一位创造者,肯定会存在低谷期和高峰期,热情消退不可避免。有低谷是正常的,但是要从低谷中学到一些东西。

  2008 年,我处于低谷。我从低谷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人节律,时间的节拍比目标更重要。你每天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比你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更重要。有人会关注我要达成什么目标,这个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每天的生活节律:你是每天热衷参加无聊,还是花时间读书思考?五年十年之后再看,会产生复利效应,把你和别人区分开。

  村上春树说,职业小说家与业余小说家的区别,在于不论喜不喜欢写,每天都会写 10 页左右。希望你构建更好的时间节拍,成为职业创造者,而不是一个一辈子打酱油的创造者。

  开智大会者多是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他们,但是通过他们的,我发现了他们不一样的维度。第一届,我在听到时太激动了;第二届,在听到徐毅斐老师的《》时,当场哭了。创业不易,徐老师在三百人的会场,认真剖析自己作为一名像的异类,一次又一次探索的经历,感人至深。我十年后,重温开智大会的历期,依然。

  一个三年的大会,会有自己的生命力。未来的大会,究竟依然小众还是变得更有影响,这不取决于我,更多是开智社群小伙伴共同决定。无论如何,未来开智大会,我会始终这底线:

  除去这三点,其他开智大会每年的形式、人数、场地,都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这就是开智大会的底线. 开智大会的口号是鼓励内在动机的人相遇,那您认为每一年异类聚集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内心渴求什么?大会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在大会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不少年轻小朋友的职业生涯因此改变。我讲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第一届开智大会,有一位做金融的小朋友开智晚宴期间,坐在安替旁边,被安替老师说的眉飞色舞,毫不犹豫抛弃了金融行业的高薪,加入了安替老师的财新世界说。看似这是一个年轻人被理想,踏上英雄之旅的故事。但是结局不同于所有人想象。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往往已经固化,她跟着安替老师创业一年多之后,又回到了金融行业,因为行业的薪资与金融行业还是蛮大的。虽然最终退回去了,但是这段经历,我相信对她的人生有极大影响。

  第二个故事。与我身边的一位同事有关,时间到了第二次开智大会。他是一位做了五年的资深 HR,但一直想转型做算法工程师。当时他对自己能否转型成功忐忑。但是他来了开智大会之后,看到这么多内在动机、朝气蓬勃,不断思考的小伙伴,一下就坚定了。他在今年一月份离开长沙,加入了开智团队担任全职算法工程师,是团队中的人品与能力标杆。

  第三个故事。一位我不太熟悉的朋友,她原本在南京,业余热爱绘画,但一直得不到周边人理解。去年参加第二届开智大会时,受到了徐毅斐老师的影响,离开了舒适圈,来到工作。在徐老师手下获得极大的成长。

  回头看一下这三位小伙伴,有的人改变之后又回去,有的人改变比较顺利。历届开智大会者年龄都在 35 岁以上,可以给你在年轻时的异类之提供一些参考。

  就像我创立了开智一样,开智其实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我,从一位二十年来参加任何大会的内向者变为开智大会策展人。在《追时间的人》后记中,我写道:

  或许,我于世界与知识,是一位者。《三部曲》向GEB致敬;《文心书话》写在平克的《风格感觉》(The Sense of Style)之前;《三部曲》向阿西莫夫与《银河英雄传》致敬,旗下的安智公司向 Deepmind 与保罗.-利塔(Paul Bach-y-Rita)致敬。我更希望成为平克、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但命运偶尔会将你推向布罗克曼的。以一位创作者姿态,向那些曾经过你的人,也许就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知识传承的觅母吧。九败一胜,行进的径,曲曲折折,进步时欢然,退步时淡然。

  备注 2:九月九号开智大会举办后的第二天,还有两个不一样的活动。九月十号上午是我的生日会暨线下答疑专场,七月举办的「认知与改变」答疑专场好评如潮,因此九月开智沙龙依然以此为题。九月十号下午则是赵昱鲲老师与黄扬名老师的育儿新书发布会。新朋旧友,今朝来相聚。■

  门票:60 张免费票,给开智部落的朋友;20 张参与票,给非开智部落的朋友。P.S.外地来京者,将有惊喜小礼物哦,敬请期待。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