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湖北2010年自考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18-9-2 7:37: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魏优旃《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建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诠释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理论论辩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学科。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这些研究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研究结论,因此此课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管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主题,理论构架和研究等。一方面要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做好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建设与服务获取必要的知识本领,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研究主题。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熟悉、经济、教、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应用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先修或自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社会心理学在日本、中国研究的主题,以及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标志)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熟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熟练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确定研究问题,查阅参考文献,研究设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做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无关变量不易控制,期待效应,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等)

  研究的效度(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指研究结论能被有把握解释的程度,后者指研究结论能被推广到研究情境以外的程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东文化视野下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际冲突和人际合作。了解影响利他行为和行为的因素。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

  亲密关系的特征(相互依赖、共同活动、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交往动机转变、亲密感、承诺)

  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交换关系中的个体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表露(把有关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曝露给对方,表露是衡量人际关系的一个有效指标)

  了解阿特曼等人的社会渗透理论,能够用此理论解释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影响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关系的持续,相互回报,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信任,对关系的控制力)

  同理心-利他主义(巴特森提出,我们帮助他人取决于我们是否感同。否则会以交换心态看待帮助行为)

  了解导致关系退化的影响因素(空间的分离,朋友交替,不喜欢对方行为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对第三方关系的不能,泄密,不主动提供帮助等)

  试分析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化、社会交换、内部回报、社会规范等),谈谈如何促进社会利他行为的产生?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如何认知和他人。了解概念的形成和作用。了解自尊是如何建构的。了解对他人如何形成印象,以及形成刻板印象的优缺点。了解认同和社会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对事件进行归因。

  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其原因(行动者较注意周围,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而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

  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社会群体的知觉,包括四个方面,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关系知觉)

  试分析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个人经验,社会学习)?有何优缺点?(便于记忆存储和提取,易形成)如何改变刻板印象?

  狭义的社会认同(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有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认同和角色认同)

  库利的“镜中我”(一个人的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对的观念。)

  (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对社会情境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的行为的性及灵活性。高的人常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的人则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贯通的需要和能力,恒定的目标和。)

  马西亚的认同发展(两个心理社会指标:危机,承诺;四种状态:认同成功,认同延缓,认同封闭,认同混淆)

  文化认同(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和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习得性无助(个体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

  希金斯的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和应该,前者指我们想成为的人,后者指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当实际与理想产生差距时,个体会产生抑郁;当实际与应该产生差距时,个体会产生焦虑)

  归因理论(海德、韦纳成就归因模型、凯利三维理论,反常条件关注模型,顺序阶段模型,对应推理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要的动机理论,包括本能论、习性论、性欲力学说、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类型说等,以及心理学对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动机的相关研究。

  过度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由个人决定,选择何种行为达成目标也由自己做主,成就行为的效果由自己评价,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高)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选择何种行为达成目标也由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成就行为的效果由他人或团体评价,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低)

  焦虑亲和(由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有过不安经历的人,其亲和倾向更强)

  内在动机(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好奇,好胜和互惠)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关社会感情的理论建构,包括情绪心理学、心理治疗学派以及社会学的观点等。认识基本的社会情绪,以及对社会情绪如何进行管理。认识基本的社会情感,了解中国的人特殊情感,以及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社会感情(社会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能够相互传染并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共有的心理体验和社会知觉,包括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

  社会情绪(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其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情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种能力:了解自己,驾驭情感,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社会(社会群体爆发出的一种强烈的社会情绪,受特定社会事件的刺激,从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情绪的爆发)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态度的含义,特点,功能,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了解态度会如何改变。了解何时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何时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了解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如何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等。

  认知不协调理论(这种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奥斯古德的和谐理论、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霍夫兰的信息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群体心理的相关研究,如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内聚力等。理解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干扰与促进作用。理解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去个体化而导致的行为。了解有关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社会干扰(指个人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他人在场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绩效的现象)

  从众(从众指个人受到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去个体化(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于群体规范)

  试思考一下,影响从众的的因素有哪些?(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个性、文化等)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主体是如何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注意、理解和记忆的。了解过程中的主体以及讯息、等相互影响,使得原信息不断被削皮和磨尖。了解、、时尚等活动的社会心理机制。

  (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试图与他人分享消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削平现象(在信息过程中,者会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认知理解删除信息中他认为不合理的部分,使信息便于传递和吸引人)

  (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

  (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通中所流传的信息)

  的形成过程(客体的出现,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众多的个人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会集,社会)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济心理的含义,经济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了解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特殊性,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熟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心理与现象。

  经济心理(经济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对经济行为的主观解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动力和阻力)

  拖累托的谨慎投机维度研究(将人们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分为两个理想类型,定期储蓄的享用者和投机者,前者厌恶不确定性,后者追求并充分利用不确定性的好处)

  有限理论(西蒙提出,在真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获得的信息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心理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他们做出的决策只是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决策)

  经济心理病理学(相对于经济行为的常态来说,可能存在一些非常态的经济行为,对这些非常态的经济心理病例现象的研究成为经济心理病例学)

  前景理论(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人们在这样的中所作出的决策通常遵循哪些原则,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容易产生哪些认知上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选择)

  经济心理研究的主题有哪些(基本经济观念的研究,决策,信任,创新,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心理病理学等)

  水齐脖子理论(中国农村人口就像一个长久站在齐脖子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

  试举例说明中国人的一些特殊的经济心理现象(消费量入为出,投资保守与激进并存,信任有限,工作敬业,对待公私的态度等)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的心理学意涵。了解有关教皈依的概念和模型。了解相关的教行为和教情感。了解华人的教心理特点。

  教的心理学意涵(更强调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在教生活中的意义,并把者的主观性的教感受和教体验视为教之最本质的东西)

  皈依的内涵(五种模式,从没有到接受,在同一派内程度的加深,在同一派内改变归属的门派,改变派,放弃)

  罗弗兰德的皈依模型(七个条件,紧张经验的持续,浸淫在教倾向的问题解决观点里,由此而将自己界定为教追寻者,在生命的转折点上遇到某个教团体,与该教团体之间形际网络或者原本即有此人际网络的存在,对于该教团体的负面阻力并不存在,与该教团体展开密集的互动)

  行为主义对教的观点(将教看作是一整套的形态,把教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机制的深层结果)

  人本主义对教的观点(认为教是人格完整、完善、的基础,是制约人类之整体性的因素)

  心理紧张理论(皈依的发生,是由于心理上的剧烈痛苦、混乱、、冲突、感、和其他类似的心理困扰引起的)

  超个理学(超个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将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试图将世界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教情感的内涵(与教相联系,是人们对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在教中培植,在教礼仪中逐渐熏陶出来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教情感的表现形式(六类,对神灵权威的感,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对神灵审批的感,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对教理想的虔诚感)

  教情感的发展阶段(阶段一,教情感的紧张状态;阶段二,教情感的状态;教情感的相对平静状态)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格的内涵,特点。了解人格的认知、生理、社会文化差异。了解基本的测量人格的方法。了解人格培育的影响因素。

  人格(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

  人格培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童年经验、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调控等)各对人格起何作用?

  冲动型沉思型认知风格(冲动型反应快,精确性差;沉思性反应慢,精确性高)

  同时型继时型认知风格(同时型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法,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继时型在解决问题时一步步的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环环推出问题的结果)

  心理管理理论的含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管理,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这一管理机构发挥功能的不同形式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思维风格),心理管理的功能(立法型、执行型、审判型),心理管理的形式(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无型),心理管理的形式(全局型、局部型),心理管理的范围(内倾型、外倾型),心理管理的倾向(保守型、型)

  调控系统(以意识为核心,具有认识、体验、控制三个子系统,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心理健康的含义(个体能适当的评价和接受,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方面,遗传、病菌病毒感染、化学物品中毒、严重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颅脑外伤等;心理方面,心理冲突、挫折、心理应激、特殊的人格特征等;社会方面,社会文化的变迁、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事件等)

  试用身边实例分析如何心理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讲究心理卫生,增强情绪的调控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心理应激(个体在某种刺激作用下,在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的紧张反应状态)

  应对方式(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了自身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要求做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试谈谈有效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控制或消除应激源、增强主体对心理应激的抵抗能力、药物应用与心理治疗)

  心理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主体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常见心理异常的种类(六类,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特殊意识障碍;轻度心理异常;心身障碍;大脑患病及缺陷引起的心理行为异常;严重的心理异常)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4、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5%、“理解”为25%、“应用”为50%。

  案例1: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发生一起劫案,一位22岁的打工青年在看到有人持刀的时候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不幸被刺身亡,而犯罪嫌疑人潜逃。然而,这起令人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当时围观的人特别多,大家看歹徒手持尖刀刺倒一老一少后,都不敢上前,整个犯程当中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

  试列举社会心理学相关概念或理论分析题中现象。(概念或理论不得少于2个,列出概念或理论,解释含义,分析与题中案例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