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李泽栩、林美卿:大学生社会心理倾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发布时间:2018-1-12 15:48: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复杂的思想状况和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性和多变性增强,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出现了、创新、进取、等积极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学习和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心理问题,逆差、攀比、急躁、冷漠、嫉妒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更加关注学生在价值观层面、人格层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层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变化,让学生的社会心理也获得健康发展,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1.社会心理的内涵。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心理直接支配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会心理泛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以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全部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自发产生而未经理论加工的非系统化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虽为社会意识的低级形式,但却是社会思想体系之源,一般表现为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情感、意愿、等。影响社会心理生成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利益、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思维方式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并未使用社会心理一词,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时代”和“民族”概念,以及提出“普遍意识”“阶级情绪”“社会”等概念都体现了对“社会心理”概念的表述。在他们看来,社会心理是一种现象,是作为一种低级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自觉反映,其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社会心理是人们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动因之一,进而肯定了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2.大学生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倾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正向作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而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倾向,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接受、认同并践行思政课教学内容,就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内因。要求、愿望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大学生对于接受理论教育的要求和愿望越强烈,其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就越强,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将更加容易开展;情绪和情感是社会心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高,并能形成对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情感,是开展思政课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意志行为的基础,如果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树立坚定的主义理想,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见微知著,及时发现各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牢牢把握对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动态变化,重视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指导作用,注重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把握共性和个性,才能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及学生数量的增多,目前高校思政课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学生上课到课率和课堂抬头率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而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接受”过程缺乏关注,教学方法滞后、教学语言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加上大学生情绪波动大、社会认知片面、需求复杂、意识趋于成熟等个性心理特征凸显,使得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各种社会心理问题,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学习积极性差,学而无用心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社会上个人主义观念、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上毕业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社会价值观出现偏差,学习的功利目标指向就业,更加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很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理论内容空洞,实用性不强,对思政课的学习抱着可有可无、学而无用的心理,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将思政课划为“无用课程”,表现出淡漠、轻视的态度,导致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高等。

  2.师生矛盾冲突,心理。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绝对的权威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上课缺乏。大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受当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厌烦别人对其进行,不愿受到老师过多,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加剧了师生的矛盾冲突。

  3.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迷茫困惑心理。进入同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是在各地中学时期学习成绩排名差不多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更激烈。对于竞争中失利的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失宠感,高中时的优势不复存在,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另外,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就业问题自步入大学校门那一天就已经困扰每一位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与困惑,多数学生只是空怀理想,对予以,在校期间惶惶度日,无所建树,于是迷茫、困惑、苦恼的情绪产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接收渠道广泛,通过各种渠道看到社会存在的不公,如公务员、研究生的录取,用人单位招聘、的不正之风等等,与同学们在思政课课堂上接受的正面理论和知识教育形成了某些反差。与此同时,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密切相关,而与大学在的或者关注的问题距离较远,于是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与“高、大、上”的理论之间的差距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迷茫困惑的心理。

  4.适应能力差,失落孤独心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课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期间。对于初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和同学,学习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或因为性格原因,或对于新不适应,使得过去的受到冲击,定位无所适从,导致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和谐,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功利的影响,许多同学感到世态炎凉,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不能交到朋友,产生失落孤独的心理情绪,更严重的心理会产生扭曲,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不学不行,要学又听不进去,以至于考试成绩不理想,部分同学就会认为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不如其他同学,进而产生“我就是学不会”“我就是不行”的自卑心理。

  党的指明了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指导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及个性特点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使广大青年学生对“思政课”有更多的获得感。

  1.调节认知,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并将其视为无用课程的心理倾向,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调整大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要让学生们明白学习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与意义。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思政课的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学习它虽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但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和方法。其次,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情况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并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设疑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试讲、主题、学术沙龙等方式使学生在“听、思、做”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学习思政课理论。再次,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同学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课堂与实践,提高同学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世界的能力。

  2.情知交融,良性互动。第一,针对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心理,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情知交融的规律,“用知启情,以情促知”,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思政课教师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学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关系,深入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更好地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人格上的尊重及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消除心理屏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交流。

  第二,针对理想与现实差距大造成的迷茫困惑心理,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情况,根据自身情况和在社会中的定位进行对未来规划,引导大学生课下关注当前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看法与认识,心理深处某些质疑、叛逆的心理。教师要学会倾听,发现学生内心隐蔽的矛盾和冲突,学会换位思考,就学生关注的就业、考研、情感、生活等问题,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习惯有针对性的化解疑问和困惑。

  第三,针对高校学生出现的失落孤独、自卑等心理,思政课教师对于其产生的自卑心理要及时疏导,支持和鼓励学生正常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其取得的成绩和成就要加以肯定和激励,让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时刻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从容的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要重视集体的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集体性作业要求同学们集体完成,培育良好班风和班级文化,在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同学们都能充分感受到集体归属感,消除孤独困惑的心理。

  3.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课堂吸引力,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对自身在思政课教育认识、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够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和工作能力外,还要进行约束,注重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心理素质,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自觉接受理论熏陶,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服口服。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学习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于各专业各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了然于胸;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做好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并做好总结,对以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也做必要的计划。再者,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建设,调整好心态,时刻注意自身的,让自己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本文系高工委资助项目(编号13SDGXSZKJG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与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