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农民社会心理变迁与农村的政策选择2

※发布时间:2016-1-9 20:34: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第二,小农意识与心理。虽然使农民的小生产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一下子根除传统小农经济的积习似乎不可能,小农意识依然严重的着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少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养成了墨守成规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让农民不愿轻易改变,不愿接受诸如新兴农业科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等新鲜事物,这使得农民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直接导致了农民保守、谨慎和政策变化的心理。如丁琳琳在江西省调查农村土地确权时发现,农民因对确权的目的和意义不清楚,加上出于利益的本能,担心自己已有权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因而,在不确定土地确权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土地使用是否有利的情况下,对确权不关心、不积极参与,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心理或行为,阻碍确权。⑥

  第三,疏离心理和缺乏公识。农村基层的发展使处于社会末梢、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农民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但疏离心理在乡村社会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税费前更多的与“弱者的武器”相联系,⑦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则主要是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反映,表现出对基层组织疏远的态度。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在任的村干部是谁,以致“乡村党群关系出现疏离冷漠”的现象较为普遍。⑧在广大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利益驱动,农民更是表现出冷漠和缺乏参与热情。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推行助长了农民的单干意识,大多数农民对于个体利益异常重视,而对于集体利益却漠不关心,集体意识更加趋于淡漠,缺乏现代社会应具有的公公识。

  此外,农村发展落后与贫困直接导致了农民的自卑心理,不满情绪,、怀旧心理与心理不同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首先,传统社会心理转变的不彻底。在社会变迁中,社会观念、社会价值准则和意识变迁是最为滞后的,它不仅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而且滞后于变迁;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和格局,使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的现实,让农民产生一种“被”的感。这种随着农识的增长而更加凸显,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消极心理;最后,政策制定的滞后。由于农村某些领域的政策制定滞后,政策制定忽视社情导致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等原因,引发农民的不满,当这种情绪扩大并影响到其他人时,就形成了消极的社会心理,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构策选择与农民社会心理的良性机制

  优化社会心态就是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以,对消极负向的社会心态及时疏导的过程。在针对农村各项政策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心理原因的探索上,决策层不但要重视整合和优化社会心理资源,以此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化,而且要通过宣传、贯彻和引导社会心理,形成自觉的从众现象或一致性,保持决策层的政策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只有通过政策与社会心理的良性互动,才能政策的有效实施及产生最大效应。

  第一,向社会政策选择过程,疏通农民参与渠道。为了促进社会心理与政策选择的良性发展,发挥其调整和完善政策的独特作用,决策层可以向社会政策选择过程,使制定政策的良好初衷为现实。政策选择过程,要进一步疏通参与渠道,使农理和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和,从而形成良性的径依赖,引导适应有序的参与决策层政策选择的过程。决策层对农村政策参与渠道要有相应的程序性设计,注重其畅通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社会讨论决策模式,广泛听取农见和,合理疏导情绪。

  第二,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整合农民的心理需要。社会心理是政策选择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评价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调整或追踪决策的根据。社会心理具有显示器、不安定的隐性机制和预警功能,可以向社会管理者发出警示,对社会危机进行最佳的监测和预测。同时,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选择,不进行测验和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得失,所制定的政策就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甚至一旦政策选择出现重大失误,社会群体活动的感染效应会立即把农民焦虑、恐慌的情绪不断的放大。如果这时社会控制机制不能正常启动,就会导致群体行为的偏离和失范的结果。⑩因此,针对农村的政策选择,应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整合农民的心理需要,尽量减少因政策失误或执行所造成的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农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国家已经意识到社会心理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构建、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手段,根据新时代的情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来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来调用这一社会心理资源以达到社会整合和社会合作的目的。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人体性: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与实现径研究”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及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中心村建设策略研究”的阶段性,项目编号:SZ141233、2015ZD33)

  【注释】

  ①②转引自卢迈:“中国农村的决策过程”,《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50期。

  ③胡献忠:《当代中国文化与执政党政策选择》,: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现代表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⑤彭正德:“中国农村消极社会心理的学分析”,《学研究》,2012年第6期。

  ⑥丁琳琳,孟庆国:“农村土地确权羁绊及对策:赣省调查”,《》,2015年第3期。

  ⑦彭正德:“我国转型期农民认同的弱化倾向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⑧陈钢等:“战斗在最基层的村支书群体困境新调查”,《半月谈》(内部版),2009年第12期。

  ⑨[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0页。

  ⑩郝欣:“论决策中的社会心理优化与控制”,《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责编/于岩(实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