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床心理> 文章内容

美国90后女性抑郁比率高达20%|心理学家:都是手机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1-1-22 11:37: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全球范围内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占了1亿多,全国范围内患病率为6.1%,其中,主要的患病群体是少年和青年。

  1970年,当日本人听说美国发明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还以为这又是美国人骗钱的手段,因为那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抑郁是什么。

  对于这个“时髦”的病,我们不禁感到奇怪:几十年前,长辈们过着计划经济的生活,连温饱都是问题,更不要谈了,但是却很少有人因为抑郁而。

  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美国12岁~17岁的青少年中,女生抑郁的比例高达20%,而男生抑郁的比例则是5%。

  有人可能会说,也许以前也有因为抑郁症的人,只不过那时人们还没有抑郁症这个概念,甚至有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症而不自知。

  这个说法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参考下近些年青少年的率,我们就会知道,“抑郁症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一杀手”这个说法并非耸人听闻。

  根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5年,美国青少年女生的率翻了一倍;的率从2008年的10.9 / 10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12.6 / 10万人,增幅为13%。

  在中国,15至34岁人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正是,5至24岁人群每年有超过15万人成功,全国范围内,每年还有约250万的未遂者。

  2017年,心理学家珍·特温吉出版了新书《i一代》。所谓i一代,就是率持续飙升的这一代青年人,而之所以称之为’I”,是因为他们是成长在“iPhone”和“Internet”下的一代,他们与先辈最大的区别就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活在网络之中。

  除此之外,与上一代人相比较,他们更少酗酒、更少抽烟、开车更安全、更晚发生性行为、更服从老师和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家长,对社会度更高。

  总的来说,他们更接近于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么听话的孩子不是应该更快乐吗?怎么就抑郁了?

  i一代之所以更晚抽烟喝酒,并不是他们更懂事,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他们成熟的更晚。根据珍·特温吉的研究,i一代平均比上一代晚3岁,上一代人15岁就具备的心理素质,i一代要等到18岁才能发育出来。

  抑郁是负面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自觉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对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

  如果你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少于两个小时,那你基本是健康的,如果超过两个小时,那么你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越多,你患有抑郁症的概率就会越高。

  这个结论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如果你的社会交往很丰富,每天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那么即使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在屏幕上也不会抑郁。

  而如果你是“宅男“、”宅女“,很少与打交道,而且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那你就要小心了。

  根据统计,2018 年上半年,中国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增加到5小时,在过去2年涨幅达 66.7%,其中大部分时间由移动社交、短视频、拍照、游戏占据。

  而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时间的孤独自然会导致抑郁,这也就是那些的罪犯最怕的惩罚是关的原因。

  同样是使用手机,为什么在美国青少年之中,男生的抑郁比例在5%,而女生的抑郁比例达到了20%?

  特温吉研究发现,相对于男生,女生使用手机时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更多,这是导致女生抑郁比例较大的最重要原因。

  第一个是社交网络上的照片基本都是发布者精心修饰过的照片,当一个女生看到大部分女生都比自己美,很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这对男生来说可能无所谓,多玩一次少玩一次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女生来说,事情就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

  社会学家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一个女生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大家一起游玩的照片,其真正的目的也许不是纪念,而是告诉那个没来的人:我们一起出来玩了。

  如果你想很多美国男孩,你可以给他们每人发一把枪;如果你想很多美国女孩,你可以给她们每人发一部手机。

  不同的人遭受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心理素质强的人即使被孤立,也会找到新的圈子融入进去,心理素质差的人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郁闷很久。

  但是现在一旦有老师做出过分的事情,就立刻会被,在的下,也许这个学校的校长都会被。

  学校如此,家里也是如此,上一代人基本都是在父母的下下来的,而到了i一代,大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待遇不知比上一代好了多少倍。

  而我们的社会也赋予了孩子基本的,以前听到国外有孩子因为而报警把自己父母抓起来的新闻感到好笑,但是现在,这样的新闻在中国也已经屡见不鲜了。

  正是在这种安全的中,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他们从未经历过真正的不安全,所以看到什么都以为是不安全。

  社会学家的这个结论并不是让家长继续孩子,让老师继续学生,但是本着对孩子好的心理,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从小经历一些磨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