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社科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重大发布会——基础研究专场

※发布时间:2021-1-7 0:52: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重大系列发布会基础研究专场定于2015年12月25日9:00在湖南大厦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系列发布会基础研究发布会现在开始。我谨代表发布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新闻以及长期关注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党的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努力把中国社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己任,努力构建与我院学术地位相称的、紧跟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即将过去的2015年,我院在基础研究领域丰硕,在引领学术方向、普及社科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年底从当年的研究中遴选出一批重要,举办一系列的发布会、报告会,向社会进行发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发布2015年度我院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做主题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主要分人文和应用两大部分,今天我们发布的主要是人文领域中的重大。应用领域我们还有专场。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理论创新、学术创造的活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了世界性的宏阔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全国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荟萃、综合研究实力强等优势为依托,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国际外交战略,围绕中华文化和人文基础学科领域,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推出现实性强、公信度高、影响力大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和决策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产品。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实践载体,以出精品、出专家人才为目标,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学术创新,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筑平台高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探源、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及理论、中国语言文字、世界教等重要人文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广集博采,传承创新,巩固我院历来以综合实力见长的人文基础学科的优势地位,推动人文基础研究学科持续发展,取得了一批能够代表我院人文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鸿篇巨著。

  2015年,我院学者共完成专著400余部,论文4000余篇,研究报告近200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百余种。我们从这些完成的研究中遴选出若干基础研究领域重大进行发布,通过新闻向社会展示我院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撰写的学习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一篇重要理论文章。文章从理论基石、主题、伟大宣言、行动纲领、科学判断、基本原则、执政、发展、方略、重要观念、对外战略、军事思想十二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所包涵的基本理论观点。文章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该文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十年来历史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入选的46篇文章是从数百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其中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同志和院属单位专家学者撰写发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院外专家学者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选,是为了帮助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历史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达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套六卷本著作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学术史专著,分别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以前)、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方面,在研究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描述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轨迹,阐释了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和理论成就。

  该著作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角度,全面叙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特别是体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和历史经验,突破了以往的抗战史仅仅以战争为主的叙述方式,把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外交以及沦陷区各单独成卷,力图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全面状况,说明抗战对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复兴的巨大意义。同时,该书特设一卷专门介绍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曲折,回答社会关注的中日关系的问题,告诉读者: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家的推崇。它不仅能为读者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生动地“想象”历史现场。该书共分六卷,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到受降》,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收集图片1800余张。透过这批“海外稀见”影像,呈现给读者不常见到的另一个抗日战争。相信这些影像的整理出版,将有助于研究者从国际化的视角,、立体地还原日本的侵华历史。

  《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由前言、上编、下编和编后记四部分组成,上编分五章,是对当年发掘资料的详细报道以及必要的解读和讨论;下编用15个专题介绍了多学科鉴定、研究。全书共四册212万字,表格139份,集成图纸501幅,彩色、黑白图版417版(含照片1800余张),为研究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提供了一份翔实的基础性。

  该书为英文著作,是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远航广州到2013年为止的中美关系的通史性著作。全书根据中美双方的资料,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悠长岁月中的两国关系,展现了两国关系极其丰富又错综复杂的图景;作者力求持平,分析客观,既注意照顾全面,也对重要的政策、事件进行了重点剖析;书中既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又鲜明地指出了各个不同阶段两国关系的不同特征。同时作者也对未来的两国关系作了展望。

  该著作是第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主要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界范围内的兴衰演变主要过程。该著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并且借鉴考古学、文献学、教社会学、教人类学、教心理学、教比较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收集、整理、辨析第一手资料(个别部分除外)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对世界范围内的佛教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众多的佛教、派系、典籍、人物、事件、制度等,并且兼及礼俗、典故、圣地、建筑、文学、艺术等。

  该书对《论语》的解读,横跨诸子学和,综合运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在方上有许多带有本质价值的创造。作者充分进行文本细读,利用当下出土简帛材料,推求《论语》成书的原始过程,篇章学的内在秘密,梳理了七十子后学编纂《论语》和、的文化脉络,谱写了孔子及其时代的生命年轮和文化地图,开创出以“碎片缀合”和“年代迭压分析”为核心方法的诸子研究新理。

  百集《中国通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电影频道合作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由电影频道出资,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具体撰稿及监制任务,历时六年完成。由历史所所长卜宪群负责的15人课题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主线,在反复论证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清王朝结束共100集的选目。课题组还严格按“基础内容稿审阅”“配音稿审阅”“审片”三个步骤严格把关,履行监制义务。到2015年7月,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制作完成,其中14集曾于2013年试播,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此外,以各集作者脚本原稿为基础的同名图书也即将于2016年出版。

  “学术年鉴”系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倾力推出的重要学术出版品牌。该“系列”以学科为基点,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学术发展的脉络,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次发布15部学术年鉴,包括《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经济学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新闻学年鉴》等一级学科年鉴,和《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中国管理年鉴》等二、学科年鉴。各学术年鉴均形成了较为统一、稳定的栏目,包括学科综述、重要文献、优秀论文、论文摘要、学术大事记、人物、学术索引等;年鉴条目撰写规范性提高,与国际年鉴标准接轨;各年鉴都编制了学术索引,使年鉴工具书性质进一步彰显。

  语音与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语言研究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一期项目研究。自2011年以来,实验室按照一期建设方案,“理论与应用并举、科研服务社会”的发展思,围绕语音与言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开展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在儿童语言发展习得与认知发展、发音生理机理与建模、方言语音及语法、语言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重要,累积发表英文专著5部,各类中英文学术论文200多篇,荣获国际国内项18项。

  记者朋友们,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进入攻坚期,新的时代需求也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以服务党和人民的利益为研究己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的理论解读好中国实践、中国道,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树立好中国形象、宣讲好中国故事,不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托,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

  刚才李院长对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点做了综合性发布。现在进入第二项议程,从中遴选了九项作为专题进行发布。

  在议程开始前我先介绍一下做专题发布的专家以及参会的有关领导: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陶文钊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先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先生;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先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先生;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华先生;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先生。还有这次主办方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的两位副局长,张国春和安文华两位同志。

  刚才李院长对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点做了综合性发布。现在进入第二项议程,从中遴选了九项作为专题进行发布。

  在议程开始前我先介绍一下做专题发布的专家以及参会的有关领导: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陶文钊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先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先生;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先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先生;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华先生;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先生。还有这次主办方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的两位副局长,张国春和安文华两位同志。

  下面进入专题发布,首先有请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研究员介绍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主义文选》的有关情况。

  尊敬的培林院长、马援局长,各位尊敬的来宾和朋友们,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主义文选》这本著作。

  从书名上能够看出,它是中国社科院组织编写,由院长、党组王伟光同志任主编,对历史主义进行全面评析和系统的一部力作。

  党的以来,以习为总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和部署。应当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是好的,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错误时隐时现,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其中尤以历史主义为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对历史主义的辨析、研究和,院党组每年都围绕历史主义错误的目标主动设置议题,组织优势科研力量,主动亮剑,主动发声,在中央和社科院院属的持续推出系列理论文章,仅2015年,这样的文章就达上百篇,旗帜鲜明的对历史主义错误进行深入的,揭露历史主义的本质、危害和表现形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理论学术界和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产生了强烈共振,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这次出版这个文献就是中国社科院近年来历史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本书全面梳理了历史主义的表现和特点,深刻揭露了历史主义的本质和目的。从这股的表现形式上看,有的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解构历史、曲解历史;有的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为一些的历史人物、错误的历史事件翻盘;有的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史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理论逻辑上以个别代替一般,以细节否定整体,以所谓反思和创新历史事实;有的丢掉了20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不懈努力创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或者是话语体系,或者是全盘复古,贬损科学的实际理论,不仅使史学研究脱离了中国历史实际,也远离了党、国家、人民的要求;有的历史事实,中国,中国史和国史,,英雄人物,,人民,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称为历史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体系称为主义,把、反对历史主义的人称为最大的历史主义者。

  书中指出,历史主义实质是史观,针对的就是唯物史观,它唯物史观的集中表现就是否定阶级观点和学说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而否定中国领导的中国和人民的。

  大家知道,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写过《苏联解体亲历记》,他在这本书中说“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观点,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

  书中强调,唯物史观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习总说: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为武器历史主义。

  总之,历史主义不是一种学术,而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它打着“反思历史、还原真实”的旗号,否定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90多年的历史,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起着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全国人民思想共识的负面作用,严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本书只是中国社科院广大学者错误的一个阶段性,作为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这三个定位,一如既往、旗帜鲜明的对各种错误进行辨析和,错误认识,为营造良好氛围作出我们应该有的贡献。谢谢!

  尊敬的培林院长、马援局长,尊敬的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同名重大课题的最终,2005年立项,全书共6卷,约250万字,由近20位作者历时六年协力完成,2011年11月结项等级优秀。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密切合作,又用了四年的时间补充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之后在2015年年底出版。

  该书的内容依次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唯物史观和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英国、、法国、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美国、、苏联、波兰和中欧国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迄今为止这是国内外唯一一部系统阐述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学术史专著。

  在的历史编撰学中因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多被忽略或被,虽然也不排除少数有比较客观的论述,但也过于简化。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垄断资产阶级宣布马克思主义破产过时,在国内的反映之一就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怀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尽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属于低潮,尽管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出现了曲折,但是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巴德格拉夫所言,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的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的基础,到1955年时,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当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对聪明睿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和积极作用进行挑战。

  在时政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轨迹,系统阐释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彰显其理论成就,总结吸取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启迪未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在于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重视在考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例如,在阐述唯物史观的产生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强调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合乎逻辑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在中国的与发展;阐述中国的意义时,重视分析早期领导人的理论贡献,比如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形成时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更加辉煌的未来,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一度严重失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因这个全局性的严重错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等等,本书也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以及、苏联、波兰等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研究,除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轨迹及一般特征之外,十分重视个案研究。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对克里斯托弗希尔和安德森等人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有助于避免空泛的概念论述,而且在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广阔背景下,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通过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学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提供了近代以来历史研究的重大转向,使历史学从过去研究、军事、外交到对社会、经济的复杂过程进行深层次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经济,也就是人们对物质条件、技术的发展所进行的宏观研究。二是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研究,开始重视自下而上看历史,将的历史纳入到历史学家的视野,把历史还给了人民。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的理论,促进了对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前各社会形态、各阶级状况的研究,科学论证了社会阶级形态的更迭。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阶段性,本就更是如此,鉴于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时间跨度大,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涉及的国家有十多个,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探讨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限于时间和研究条件,特别是因课题的承担者的理论素养和学识有限,这项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诚恳的欢迎大家,我们将认真研究汲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今后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研究能有更多的贡献。谢谢大家!

  谢谢于沛老师。人文基础研究有一句话叫“十年磨一剑”,大家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是05年立项的一个重大项目,到今年整整十年,十年出来六本书,确实不容易,也向于沛老师带队的课题组表示。下面有请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史有关情况。

  尊敬的培林院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中国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著作,这部书的撰写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同时有大学等高校学者参与的一本书,利用了最新发现的关于抗战史研究的资料,同时吸取了最新的研究做出来这样一本书。

  我分四个方面介绍,本书的基本内容、学术特点、总体评价和社会意义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分八卷,主编是近代所研究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先生。前一卷是局部抗战史,是全面抗战的前史,第八卷是战后史,这种设置也是以前没有的,中间六卷是写全面抗战时期的、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

  第一卷是中国的抗日准备与局部抗战,从“九·一八”开始之后的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情况,国民在各个方面的准备,以及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为全面抗战做了准备。

  第二卷是进入到全面抗战时期,这一卷是军事卷,主要论述抗战爆发后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既包括正面战场若干会战,也包括中国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根据地情况,还有中国远征军入缅的作战。

  第三卷是卷,抗战时期的中国,既考察了在抗战时期的主张与实践,也考察了中国新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间力量的与表达。全面勾画了战时的态势,并且由此分析了面向战后的中事演变。

  第四卷是抗战时期的中队,也是过去很少有论述的,我们的论述中一般是讲作战时的比较多,对本身的军制研究比较少,这一卷主要研究抗战时期中队的指挥系统、作战单位、官兵素质、军队人事、军事教育、军事宣传、武器来源、武器性能、军需后勤等等内容,这一卷在战时研究中有一些新意。

  第五卷是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讲了在抗战前期如何争取国际援助的过程,也讲了抗战后期如何争取中国的大国地位。

  第六卷是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文化与社会,讲了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西迁、通货膨胀、人口迁移、教育体制、民族认同等,比较全面的反映出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七卷讲抗战时期的伪与沦陷区,主要论述沦陷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人民活动等,日本扶持傀儡的过程,各个沦陷区傀儡的关系,以及伪的崩溃和战后处理情况。

  第八卷是战争遗留问题与战后中日关系,过去的抗战史是战争结束就结束了,这一章专门讨论了战后遗留问题和战后中日关系。

  学术特点。中国抗日战争史是全民族的抗战,我们的着眼点是全民族抗战的重心,既讲到重点战场,也重视对敌后战场的研究。会讲对抗战的贡献,我们也要强调中国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还会讲到中华民族——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海外的华侨对抗战的贡献,体现出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其次,本书对以往框架的突破,前面已经讲到了,过去的抗战史很大程度上是局限于战争史,我们八卷不仅限于战争史、作战史,对战时的各个方面,军事、军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沦陷区都有研究,既会讲到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也会讲到中国在这个被的过程中社会的建设,把整体面展示出来,还有战后处理,在总体框架的设置上,我们的论述上都会比过去有一些新进展。

  第三,除了讲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我们还讲到由于中国抵抗,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把抗战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它是一个转折点,抗战也为大国地位的提高带来了机遇,这方面也是我们阐述的特点。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战后的外交,中日之间的关系等。

  第四,我们这本书的重要特点是广泛利用了现藏国内外的档案文献资料,地区、地区,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等,本书基本是用了主要国家文字出版的公开文献和档案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所创新。我们的研究吸取了迄今为止各类研究最前沿的。

  总体评价。这还是留给社会和各位界的朋友作出评价,我们自己感觉这本书还是有所突破的,抗战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一些进展,史料翔实,分析透彻,主要是把抗战的主流、进程、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都做了客观阐述,以历史事实为本源。

  社会意义。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今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强调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所以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我想常有意义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写出来为海峡两岸的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抗日战争史。当然我们下一步这个工作还会继续做,我们要落实习总提出的“海峡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与荣誉”的计划,尽我们的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谢谢各位!

  谢谢王建朗所长。大家知道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套书也是列入“国家抗战胜利70年重题”的图书,也是一个跨时段、跨单位的多学科研究人员的集体,不但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有很多学术上的创新之处,请大家关注。

  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华,我受《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编辑委员会的委托,今天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这套影像集的出版情况。

  这套影像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在今年9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这套大型丛书分六册,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等,从很多搜集来的图片资料中精挑细选了1800多外的稀见图像,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PPT,我们从里面挑了一部分给大家进行展示。的是每册的封面,下面的是1937年日军通过北平正阳门时的情景。后面是南京大前日军占领南京城中山门城楼。

  这个图像很有意思,日军在意大利兵的欢迎声中进入汉口,这个图片常罕见的。下边是天皇,是他们贡献新加坡时,天皇骑马,亲自出来。

  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平民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在做这种所谓的“爱国”的,现在大家经常能看到的靖国神社,在战争期间,外面有3000人,他们正在为战争。

  孙立人将军,中队曾经派出40万军队到缅甸战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场面,大概有几十万平民参加了筑,这是最和最艰苦的一段。

  这是重庆大轰炸之后的场景。“密苏里号”战舰,大家更多看到是受降签字的场面,实际上当时在军舰上有很多士兵在旁观,各个角落都站满和坐满了美军士兵。

  以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图,我们一共有1800张。这些珍惜图片主要来自史迪威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的战时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还有一部分是从世界上最大的旧书店街就是东京神保町的旧书店街所搜集来的各类的个人所好的图片和当时出版的画册,我自己参加了这部分工作,可以说旧书店街所有的书店我都已经踏遍,搜集了很多个人收藏,而且是第一次披露的照片。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PPT,我们从里面挑了一部分给大家进行展示。的是每册的封面,下面的是1937年日军通过北平正阳门时的情景。后面是南京大前日军占领南京城中山门城楼。

  这个图像很有意思,日军在意大利兵的欢迎声中进入汉口,这个图片常罕见的。下边是天皇,是他们贡献新加坡时,天皇骑马,亲自出来。

  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平民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在做这种所谓的“爱国”的,现在大家经常能看到的靖国神社,在战争期间,外面有3000人,他们正在为战争。

  孙立人将军,中队曾经派出40万军队到缅甸战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场面,大概有几十万平民参加了筑,这是最和最艰苦的一段。

  这是重庆大轰炸之后的场景。“密苏里号”战舰,大家更多看到是受降签字的场面,实际上当时在军舰上有很多士兵在旁观,各个角落都站满和坐满了美军士兵。

  以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图,我们一共有1800张。这些珍惜图片主要来自史迪威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的战时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还有一部分是从世界上最大的旧书店街就是东京神保町的旧书店街所搜集来的各类的个人所好的图片和当时出版的画册,我自己参加了这部分工作,可以说旧书店街所有的书店我都已经踏遍,搜集了很多个人收藏,而且是第一次披露的照片。

  总的来说,影像集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影像直观展现了鲜活的抗日战争史,这些图片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和修饰的,都是原版图片,特别是有关日军的图片是来自于当时日军的拍摄和收藏。

  二是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日本作为加害者和被害者两个方面的情况,有一张图片是当时日本炸了柳条湖铁弯曲的一张图片,能特别形象的展示当时关东军的。另外一些图片,比如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很多日本平民回到了国内,有不少当时很小的孩子,他们经常身上背着一个白的盒子,这个盒子就是他们死去父母的骨灰,这些人不光是加害者,同时也是者。

  三是我们展示了当时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刚才大家看到的城墙大轰炸图片,里面还有很多逃难人的图片,这也是特别触目惊心的。有很多所谓的抵抗的图片,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并不是的军队,而是国家的军队,其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为国捐躯,他们和毫无关系,只是为了国家去。而且当时很多外国的专家或者是记者,或者是史迪威本人都对这些普通士兵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四是展示了日本是全世界反的共同敌人,这其中最多的照片是当时的美军随从记者所拍的,他们在中缅印战争的图片,这些图片占的比例相当大。从1942年开始,三年期间有40万的中队进入中印缅战场。这就说明日本不光是中国的敌人,也是全世界反的共同敌人,而且当时罗斯福和丘吉尔有一个非常大的担心,他们担心日本和的军队在印度或者在中东会师,中国派出40万军队出兵缅甸,最后真正起到了和日本汇合的作用。

  这些影像资料也是一个重要的形式,这些照片鲜活的展示了当时战场和战场以外的各种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珍藏是档案记录者时常忽略的,但又是特别重要的历史细节,这一套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重点是以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一个鲜活、真实,特别是其中应用了大量日本图片的影像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之际,我们出版这套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就是为了以大量的历史图片记录日本侵略者的,以无可辩驳的战后日本和保守右翼否认侵华战争责任,美化侵略战争的谎言。我们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展示当时中华民族面对外地侵略,绝地反击,众志成城,捍卫祖国的,而这种今天依然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民族。谢谢大家!

  谢谢华研究员,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社科院的除了文字以外,这些叫学术资料整理,包括影像资料的整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冲击力非常大,结合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家能够看到,这是铁一样的事实。非常感谢!

  各位上午好,英文版《中美关系史(1784—2013)》是根据我今天出版的《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三卷本浓缩修订后的英文译本,三卷本的书是200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曾经两次获得社科院的科研,社会反响也不错。2013年,外文出版社的同志跟我联系,说想让我把三卷本浓缩成一卷,而且根据现在的情况再做一些修订,把它再一直延伸到2013年,然后由他们出一个英文版,他们当时想配合今年习的访问。我当然很高兴的答应了,因为从个人角度来说,中国学者的著作要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去常不容易的事情。

  从中美两国学术交流来说,我觉得这也是有意义的,虽然我们和美国学者很多次讨论中美关系,但是美国人研究中美关系基本是根据美国的材料,从美国的角度,比如他们只知道英国商人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因此引发了鸦片战争,他们不知道也有少数的美国商人卷入了这个的,他们不清楚中美之间的一个《望厦条约》对中国的主权有多少和,美国读者都津津乐道的,因为他帮助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但是他们不大细说在20世纪初美国对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扩张做了什么样的让步。所以,美国人写中美关系史著作实际上是多少带有一点的,不但没有使用中国的材料,而且对事情的描述也是比较有选择性的。

  相对而言,我们中国学者是比较多的借鉴了中美双方的研究,也运用了双方的资料,更何况中美两国利益不同,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朝鲜战争,所以当时我想,如果能翻译成英文出版,这对中美两国的学术交流也是有帮助的一个事情。

  非常感谢外文出版社为这本书的翻译配备了高质量的翻译力量,尤其是英文定稿的同志是一个水平很高,很有经验的老师。我也配合他们做了一些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查材料。我原来写书时用了一些美国档案材料和美国人的著作,现在都要再找回到英文去,有的原来用的是中文的翻译本,现在也要找回到英文的原文本,这个事情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幸好近代史所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很丰富,但有的还是不能满足,的找不到我找外地的朋友帮忙,中国的找不到我找外国的朋友帮忙,最后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

  所以我现在心里比较踏实,这本书里凡是打了引号的地方都是找到了原来的材料,找到了原来的档案和著作,翻译的质量也是比较有保障的,在两年时间里他们一再的审稿、校稿,我也仔细看过,提出了若干的修改意见。

  这本书可以说是比较简明,因为中文一共只有30万字,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同时也是有重点的介绍了从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以来一直到2013年的“庄园会晤”,中美关系的全过程,所以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尝试,前面一部分是规范的学术著作,规范的历史学术著作,有档案,有资料,而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以后这部分,写的完全是现状,档案材料是没有的,只有公开的材料。但是我想,作为这一代的学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现在正在经历的两国关系给记录下来,因为基本的材料是可以得到的。很多事情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是亲眼目睹的,我们有自己鲜活的记忆,有自己切身的感受,而且我们还可以做大量的采访,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中美双方的前官员都进行了很多的采访,尤其是美国的前官员,他们切实帮助我们理解了美国的政策,把握了中美关系大的趋势和总的氛围。这本书的基本立论、材料都还是站得住的。

  我还请了三位美国著名的学者为这本书写了前言,一个是孔华润教授,他是美国外交史的权威,是《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主编,他已经80多岁了;另一位是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芮效俭大使是传教士的后代,他本人就出生在中国,童年在中国度过,他当驻华大使时正是冷战初期,1993、1994、1995年,那几年大家都知道,那时候中美关系颠簸特别多,当时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像中国的状况挂钩、访美他都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都被忽视了,自己也被边缘化了。另外是兰普顿教授,是美国尼克松中心中国问题研究部主任,这也是我们中美关系的同行。请他们几位作序,主要的目的是要给美国的读者和学者来看,有他们做序言,美国的读者和学者会引起重视。我就简单介绍到这儿,谢谢各位!

  谢谢陶文钊研究员。陶老师是中美关系、国际问题方面的研究专家,大家通过央视能够看到他参加很多央视的嘉宾,是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这个也是他多年的一个浓缩,而且是作为伴随总访美的学术,我们现在术“走出去”,需要让外国人更多地知道中国学者或者是中国人怎么看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代表性的著作。下面请魏道儒研究员介绍《世界佛教通史》的有关情况。

  尊敬的培林院长、马援局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现在我把《世界佛教通史》简单介绍如下:

  《世界佛教通史》是由魏道儒主编,国内外20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世界佛教通史共800多万字,历时8年完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

  《世界佛教通史》论述从佛教起源到20世纪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首创。因为大家知道,现在的世界教有三个,教、伊斯兰教、佛教,迄今为止有如此规模的通史著作也就是佛教,其他两个教都没有。

  《世界佛教通史》由14卷15册构成,其中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叙述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乃至在近现代复兴的全过程。第三卷到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其中作为中国佛体部分的汉传部分分为四卷,藏传部分为1卷2册,南传佛教成卷。

  第九卷到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是分章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包括欧洲、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主要国家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世界佛教通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并且借鉴考古学、文献学、教社会学、教人类学、教心理学、教比较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对世界范围内的佛教进行深入研究。

  《世界佛教通史》各卷本着原始查终,见盛观衰的史学原则,对每一研究对象既进行梳理脉络的纵向贯通,又进行考察制约该对象变化的多种因素的横向贯通。在论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时,始终联系制约佛教兴衰变化的、经济、民族、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因素,始终将宏观把握和微观探索结合起来,系统阐述众多的佛教、派系、典籍、人物、事件、制度等,并且兼及礼俗、典故、圣地、建筑、文学、艺术等。

  《世界佛教通史》各卷在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中的佛教时,对于遇到的特殊情况、独有内容和重要问题,或者作出了填补空白的创新工作,或者作出了充实科研薄弱环节的提高工作,或者取得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闪光突破。在绝大多数卷都不同程度涉及到佛教和平问题,佛教本土化问题,佛教教义问题,礼仪制度和文化艺术的关系问题,中国佛教界佛教中的地位问题等方面。

  本部书所取得的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创新型更为丰富多彩,不仅对于以后的佛教研究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其他教,对于研究教学基本理论也有重要和借鉴意义。

  《世界佛教通史》所采用的资料文本主要来自汉文、梵文、巴利文、藏文、西夏文、傣文、日文、英文、法文、越南文等语种,有些分卷在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实物资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全书的所有叙述、说明、分析和评论都建立在经过考证、辨析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切实做到把资料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世界佛教通史》提出的问题、洞见的规律、形成的观点,是对作为世界三大教之一的佛教的全面认识、系统阐述和深度开发,能够为认识和处理当今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教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一带一”伟大战略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世界佛教通史一定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请大家。我的简单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谢魏道儒老师,这也是一个大的著作,刚才说原创性、基础性、创新性,至少在佛教研究领域这个学科来讲是可以传之后世的优秀。下面有请历史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介绍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有关情况。

  尊敬的培林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界的朋友,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以及五卷本的《中国通史》是历史研究所在院党组领导下,继《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之后,又推出的一部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科学的历史知识,正确历史观的一部重要历史作品,其中“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迄今为止由史学家本人撰写脚本而完成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影视化的中国通史。它第一次以全景化的方式把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通过影视的手段展示给,我想这对全社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做高端智库,我们的科研要“去”,中华传统文化要“走出去”,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也要“走下去”,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这部纪录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完成的。

  今天我站在这个地方很有感触,有很多话要说,这部片子的完成常不容易的。今天在座的于沛先生和我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因为在十年前他完成了《世界历史》这一部电视纪录片。

  我讲四点:一、这部片子的性质。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是我院与电影频道合作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由电影频道出资,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历史研究所承担、撰稿以及监制工程,这个工程从08年就开始了,由于资金的原因,一直到09年才基本谈成,当时的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负责。到2010年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电影频道正式签订了通史纪录片合作协议。2011年8月,我们在甘肃敦煌的月牙泉启动了中国通史拍摄仪式。

  二、课题组的工作流程。成立了由我负责的15人小组,同时聘请了一位顾问。课题组从文本到影像的严格审稿制度,就是说从作者写出基础稿到导演改编,最后由我和总制片人相互签字,拍成以后再进行三审的制度,整个制度流程我们严格遵循了学术规范。(图)这是我们在原稿上修改的情况。

  纪录片走遍全国万水千山,广泛听取意见,引起广泛反响。全国各专业史学研究学会几乎都参与了这部的讨论。全国的文博系统,国家文物局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这部纪录片边拍边听取意见的方式,这是我们在杭州的拍摄现场(图)。这部是让历史学家成为主角,与过去的纪录片由编剧、文学作者担任撰稿不同,这部纪录片是由历史学家本身撰写稿子。

  2013年1月16日在苏州进行试播首发式现场。这部片子拍摄过程中注重加入地方元素,使各个地方的历史、区域文化元素能够在我们这部纪录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013年,王伟光院长在《求是》曾经撰文,让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进人民群众,中国历史影视化作品《创作谈》这篇文章在《求是》发表,给予了我们这部以高度的评价。

  三、指导思想与主要内容。我们这部电视纪录片有主线,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充分吸收了考古学和历史学最新,以时代演进和问题意识展开分析。

  在这100集当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比较重要的和王朝在100集纪录片当中占有很重要的篇幅,比如关于辽、西夏、金就设置了6集。

  第主线是悠久灿烂的文化,这部纪录片当中有孔子、两汉、魏晋风度、魏晋佛教、唐代教、王阳明心学等等。我们这一部片子如果把它了以后,可以构成历代治乱兴衰的专题,可以构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专题,可以构成中华悠久灿烂文化的专题。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二是处理好大众化与科学性的关系。力争把史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普及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三是处理好通与专、点与面的关系。100集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内容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就这100集选什么点,选什么主题,经过了专家的反复论证,处理好了通与专、点与面的关系,就是说大家通过这100集的观看可以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四是处理好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拍摄中国史,把中国历史搬上影视,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很多历史事实在老百姓当中都是耳熟能详的,所以说我们既尊重历史事实,同时我们也给予历史事实理论分析,引导观众从中加以鉴别,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五是处理好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把中国史放界史的背景下考察。六是处理好文本与影像的关系。把文本为影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注意尽可能利用历史的细节、历史的遗迹,注重亲近感、节奏感。这是100集的主要内容。

  四、及社会评价。这个工程最后的是两个内容,一个是100集的纪录片,同时推出了150万字的中国通史五卷本。百集通史的社会意义我认为非常重要,我们预期它会产生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就目前试播的14集纪录片来说,在目前央视的纪录片当中,观众的点击率始终居于第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史学会会长鹏先生对本片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研荣誉区部、女子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等等都给予了这部片子很高的评价,即使现在要求非常严格的网上的网民也对我们这部片子称赞不己,我几乎没有见到什么负面的评价。

  谢谢。能出这个片子,和央视合作,还是看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有这么多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积累,本身《中国通史》就是范文澜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个,几代学者一直在延续做,只不过把它做为一个大众化,通过推出来。

  下面有请语言所胡建华研究员介绍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的重大项目《语言与言语跨学科研究》有关。

  尊敬的李院长、马局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和朋友,我主要是代表实验室和李爱军研究员讲一下实验室研究的一部分,就是关注儿童语言。实验室的这些研究没有创新工程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室是2011年底首批作为试点单位进入试点工程的,所以非常感谢创新工程对我们的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做跨学科的研究,这是实验室所研究的方方面面,大概有六个课题组在同时运作,今天讲的主要是第二个课题组的一部分研究。当然会和其他课题组有相交。

  实验室的基本是,我们是建立一个多模态大数据,数据基础上做理论研究,理论的研究相应也会到应用当中去,服务于社会。

  今天主要讲儿童语言习得,有两个方面大的数据库,在数据库基础上有三个平台,这是数据采集的模式,所谓多模态就是音像、视频、语言所有的东西,第一个是实验室,第二个是试验研究,第三个是在幼儿园里做行为试验研究,第四个是测试,也是大规模的做儿童的测试。

  研究的科学问题是语言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小孩从1岁半到2岁,读词句,3岁多的时候语言就和大人一样了,这中间发生了非常神奇的事情。我们知道母语是不需要学的,但是不需要学,知识是从哪儿来的,这有一个问题,一个是天生的,天生会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所有东西都应该同时呈现;一种是你不断地学习来的,我们都学过外语,通过不断地练、不断地学,学了十几、二十年也达不到母语的程度。

  我们的研究是基于前面的三种假设,一个是成熟假设,一个是连续性,就是一开始所有东西都有,小孩什么都会,都是天生的。还有一个基于使用的,就是不断学会的。我们提出一个假设,是“双向生长”,语言的习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出,一个是,讲语音,我们发一个声音,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发音器官各个部位,这是产出的一部分。是各种神经系统要协调运作,要来理解,都是复杂的运算,同时涉及到语言本身本体多模块的复杂运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们的试验和产出、两方面都有关系,“双向生长”模式首先是在儿童的句法习得当中发现的,一个句子可以分解一个树型图,最顶端的是和语气相关的,最低端的是句子的宾语,你会发现在读词阶段的小孩习得的是宾语,句法结构不是从宾语、谓语、主语一步步生长出来的,是有了宾语、动词以后还没有句子的时候就有了语气词,是从两端到中间生长,这就是所谓的“双向生长”模式。

  从两端会看到,最顶端是虚词,最下端是实词,名词和动词都是实词,在这个实词里边名词要比动词更加实,最实的先长,结果在虚词里面不是,虚词也会有虚实之分,不是相对实的先长,而是最虚的先长,所以虚词里面正好过来,从两头向中间来长句子结构,这就是“双向生长”模式,实的结构自下而上生长,虚的结构自上而长,最后对接,最难的就是图的中间部分,小孩到四岁时这部分开始生长,但和大人不一样,在所有的语言里都是这样。

  我们实验室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四岁是儿童各种模块进行接口对接的关键点,比如句法和语意进行接口时就是四岁,四岁之前很多东西做不了,但是一到四岁他的理解和产出基本接近,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一点和生物相关,小孩到了四岁的时候,完善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和大脑的发育是相关的,因为有关的研究发现,幼儿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具备的脑结构,到了三岁所有主要的纤维在大脑里都可以观察到,四岁时灰量含量增长很快,四岁时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变得慢慢和大人一样,我们语音习得所发生的数据,以及在数据里所提取的结论和大脑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互为印证的,这是试验的结果,在实验室里做的,婴幼儿,12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做,名词和动词同时呈现,会发现他对动词不,对名词,那就符合我们所讲的先实后虚,在实的里最实的习得的最早,从下往上生长。

  前面讲小孩的语言知识从哪儿来,是天生吗?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比如小孩4个月到6个月的时候,试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论文,所以在创新时还会有问题。小孩在4—6个月的时候就能够清晰区分一声、三声,我们汉语是有四声的,如果说所有的语言假设四声都有,一声和四声需要缓慢的过程才能习得,这是语言习得中许多的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获得母语,大家如果接触比较小的小孩,观察会发现这个很神奇。

  前面讲了4岁是我们实验室发现的关键点,我们看到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声调都是到了四岁有一个竖线,开始变得和大人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除了行为试验、心理语言学试验,试验,我们还做仿真试验,语音的仪器提取口腔所有的舌位、口腔气流流动来做计算机模拟,模拟以后各个发音器官互相协调,这个模拟不是一下做出来一个产品,是一个学习器具,自动的生长机制,慢慢训练自己的肌肉,发音器官慢慢变得能发完美的音是一样的,这是实验室做的另一部分工作。

  (图)这是实验室所做的语音范畴的模拟的工作,仿真模拟工作,也是把现在的数据提取出来以后,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看中间发生了什么,一个语音范畴,不仅是发一个音,会和语意、词汇各种信息交会作用,在两头最低端的是语音相关的数据提取出来的,是词汇的数据,这些数据都要建立一种连接,连接多了慢慢的形成一种节点,一个节点就是范畴化的知识。

  我们前面讲的都是理论研究,下面讲的是服务于社会的研究——语言的发育评估量表,这是我们主打的内容,做了4100名儿童,每个儿童都要做很多工作,因为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儿童做实验,如果没有这些儿童不能够提取数据,就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现在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越来越多,而我们国家对语言障碍的儿童基本上不关注,以为他有大脑其他方面的问题,实际最重要的是语言的发育问题,很多小孩好几岁了都不会说话,有些小孩很长时间发音不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不可靠的,正常的儿童的标准应该在大数据里面提取出来,这是我们做的所有大数据,给出的例子是辅音的标准,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和大人一样,哪些音在哪个阶段根本发不出来,哪个阶段是正确的,这样的话医院拿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对相关儿童进行诊断。

  我们国家有大量的语言障碍的儿童,但是我们的医院,包括同仁医院,他们都没有依据来甄别小孩语言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比如是语音问题、词汇问题、语义问题、句法问题,这些在大脑里分不同模块进行表征,要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大脑不同的区域,进行判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哪个地方有问题。

  而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量表,但是国外的这种量表是基于他们的英文语言,主要是欧美国家所做的量表,汉语是没有形态,和他们的差别非常大,这种量表很多医院就是翻译过来,以这个来鉴定我们的儿童,这个结果肯定是不可靠的。我们国家需要一个自己的量表,但是这个工作量常大的,没有人愿意干,只有创新工程给我们语音室支持才能做这项工作。

  现在国内也有人做量表,但是数据量非常小,提取不出常模,只能是一些个别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的情况,而长模是需要大规模的儿童数据调查,比如说我们做了4100名儿童。现在在做统计和常规预算,把数据提取出来,然后就可以做一个儿童语言发育的自动评测系统,对我们国家服务于社会是有贡献的。

  我们实验室未来的研究,就是把我前面所讲的习得的心理研究、行为研究、研究和后面所显示的舌位图,还有语音范畴的习得的仿真试验,把习得试验和计算机仿真模拟进行结合,同时有一个主攻方向取得了初步,就是情感语音的习得,这些都会服务于社会,临床和语言教学都有关系,包括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都会有帮助。

  情感语音,我们对语音的理解,我们一听话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态度,对这个东西是怀疑还是冷漠,还是充满感情,你要想一想,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要提取这些知识,这是我们科学研究的目标。如果你能够找到这些知识,你就能够模拟,就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同时,我们在研究儿童语言时前一段没有关注情感语音,如果大家和婴儿打过交道会知道,小孩很早的时候就对父母的情感态度非常,尤其是你说话的态度他非常,这些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是怎么来表征,怎么进行科学的表征,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李爱军研究员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起点,后面我们相关的试验会跟上去。谢谢大家!

  谢谢胡建华研究员。他除了做的宣传之外,还给我们做了一场简要的科普知识的介绍。本来他的实验室就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社科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之间的跨学科的研究,除了他刚才介绍的这两个大的方向以外,我知道他们还在做计算机的语言识别,比如仪里面到哪个口向左转向右转说的话更接近于人的真实声音。大家也看到了,中国社科院除了出大的,除了出论文以外,还要做大量试验的研究,就是应用性的研究。

  今天上午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李院长对2015年中国社科院的基础研究做了总体的介绍,有八位研究员对重点的八项做了专题介绍,下周还有一次综合性的专场发布会,重点是应用和智库研究。

  我想说一点感想,阵地、基础,或者是人文研究,不容易受到的关注,更抓眼球的是现实性问题的研究。但我要说,人文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是更能显示的学术品位,更能显示记者的涵养水平的领域,所以能到现在的,对这些做重点报道的和记者朋友是令人尊敬的。当然,我更欢迎大家继续在下周一如既往的参加我们的发布。

  *遵守中华人民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p>梦见放炮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ppt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